文/蓬蓬
本文由【蓬蓬看世界】原创发布
什么样的产品,能靠8分钱的利润,每年盈利3亿元?
什么样的味道,能让钻进十三亿人的胃,令人永生难忘?
王守义十三香,这盒售价3元的调料包,俘获了亿万人的舌尖,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天,靠薄利多销,活的风生水起!
1984年,他带着仅仅100元的积蓄起家
将这个利润只有8分钱的调料包带入市场
从小作坊起家,一步步走进千家万户
成为名副其实的调料之神
大道至简,坚持不融资不上市
连续32年
从未向外借过一分钱
拒绝上市、融资、贷款
所有运营资金
完全依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
就连2015年投资现代化厂房和设备所需的8亿元资金也完全属于自筹
多家银行上门拜访,想方设法求贷款
王家人都置之不理
实在令人钦佩
虽然王守义在2003年就离开了人世间
但是他的精神永远活着
十三香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从未间断
在建希望小学、扶贫、修路上都有过投入
光是捐出去的钱就超过了2亿元
一、源于北宋,改良秘方
关于十三香,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当时十三香还不叫十三香,而叫兴隆堂,被视为宫廷调料,一般百姓根本无法使用。
直至明末时期,王守义祖上因朝局动荡辞官还乡,因其精通药理,就讲兴隆堂的调料秘方带出了宫廷。
清末战乱连连,王家人四处流荡,好在秘方并未丢失,王守义制作兴隆堂调料包的手艺,便是儿时从父亲那里得知的。
1959年四处都在闹饥荒,大部分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候为了生存只能靠吃树皮挖野餐为生。王守义一家也没好到哪里去,常常都是吃不饱穿不暖。
迫于生计的王守义突然想起祖传的调理秘方,为了一家人能够吃饱,王守义改良了兴隆堂调料的秘方,采用20多种纯天然的中药材香料,调制出了全新的一种调料,起名为十三香,冰拿到大街上售卖。在那个以双脚为交通工具的年代,王守义从驻马店卖到了石家庄。
然而好景不长,十年后农村开始进行所谓的“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从这以后,许多人都不敢再经商做生意,十三香的生产也随之中断。
直到1984年,已经在驻马店定居的王守义禁不住儿子王银良的软磨硬泡,终于同意重拾旧业,以仅仅的100元积蓄起家,开了这家家庭作坊式的调为厂。
二、匠人精神成就今日的十三香
调料厂就这样开起来了,从春夏秋冬到严寒酷暑,王守义都坚持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从未间断出摊。虽然全厂员工就只有四个人(王守义和三个儿子),可是王守义从来不会感到气馁,坚持这种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他坚信只要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生意一定会越来越好,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某年冬至的时候,虽然天气冷的不得了,王守义还是坚持带三个儿子一大早出去摆摊,因为他知道冬至大家都爱做包子,这一天也许可以大赚一笔,让一家人都过个好年。不过事与愿违,当天并没有卖出多少钱,那一夜王守义的心和外面的天气一样凉,他一夜没睡。
第二天一大早,他还是狠心的从被窝里拉了三个儿子起床,随着他一起到大街上摆摊。
正是这种坚持,让街坊邻居都对十三香产生了依赖感,有时候附近村子的百姓都会特地来到王守义的小摊买上几包十三香。
王守义的生意好了起来,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止步,守着家庭作坊过一辈子。此刻的他已经在思考如何扩大生产规模,购买的人不断增加,十三香的名气已经打开,然而从生产到售卖,都是他们爷四个一手操办,此时他们实在是忙不过来了。
为了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王守义收购了一些房屋,买了机械,又请了一些帮手,十三香的生产量瞬间提升了好几百倍。
2015年,十三香的销售额达到了16亿元,上交税金高达2.6亿元。作为中华老字号的品牌,能够做三是来年业绩不断攀升,坚持低廉的零售价和微薄的利润,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十三香的品牌魅力和品牌文化,也是全国13亿人民对其品质的肯定。
三、进了十三香的门,就是一家人
从家庭小作坊到如今的大企业,王守义始终坚持衣着朴实,粗茶淡饭。由于长期的操劳,晚年的王守义身体并不好,但是他没有一丝的老板架子,经常在员工堆里和大家在一起。
夏天王守义会亲自给生产线上的基层员工送上一碗解暑的绿豆汤,冬天他会给员工发一双温暖的棉鞋和手套。
王守义说:企业能够发展到现在,全都是每一个员工用汗水和辛劳换来的,一定要让员工们吃得饱、穿的暖,亏了谁也不能亏了我们的员工。
老板把自己当成家人看待,员工们当然也会将一颗星都放在工作上。他们把厂当成了家,甚至连十三香的原料都能够倒背如流:花椒来自四川,白芷来自浙江,胡椒来自海南……
十年如一日的十三香对产品严格的把控,才能使一个家庭小作坊里的调料走到全国百姓的餐桌上。
作者简介:蓬蓬,热爱生活的天秤座,钟情旅行的女子,幸运只是用尽全力的努力。新浪微博@蓬蓬看世界 ,公众号:蓬蓬看世界(ID:Gmanag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