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主导一切
在中世纪的雏形大学里,学生主导着一切,博洛尼亚大学就是典型。
那时的大学教师受雇于学生,没有师道尊严,受到很多约束,出城要交一笔押金,以防一去不返。
这正是现代社会“契约精神”的雏形。
二、教师也成立行会
教师为了和学生抗衡,也组织起自己的行会,比博洛尼亚大学晚建50年的巴黎大学就是典型。
三、大学的自治传统
中世纪大学有着深刻的自治传统,即便是大学内部的学院,也一直在争取自己独立的法律地位,不愿被大学管辖。例如:剑桥大学有自己的校警,其所在的剑桥镇警察无权管辖校方人员,但校警可以逮捕镇上居民。相当于“租界”。
四、中世纪大学教什么
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主要是“文科七艺”,“七艺”又分为“三科”和“四艺”,“三科”是基础性的,分别是语法、修辞和逻辑;“四艺”稍微高深一点,是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实用主义主导着中世纪的大学课程,这不是贵族传统发挥作用的地方。
五、逻辑学的深远影响
中世纪大学对逻辑学的高度重视,导致了西方学术重视严谨性和可交流性的传统。
从西方书籍的书名可以看出他们为了精准表达、规范描述,付出怎样代价。
这种语言的麻烦是累赘,但优势是准确,便于交流。
中国人不大讲逻辑,很大程度上受了语言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