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育己-学习的悖论

焦虑的父母,深怕自己孩子的学习落下,总是随着大流“卷”,看大家“卷”啥,自己也跟着“卷”啥,很少停下来反思为什么这样“卷”。

实际上很多关于学习的事是经不起推敲的,不妨称为学习的悖论,也就是说当下学习的手段和未来想让孩子成为的样子并不一致。

悖论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为了考个好分数?不对,是为了磨炼人的优秀品质,获得生存能力!

在当下的应试选拔体系下,孩子获取更多的知识,意味着能获得更多的分数优势,从而上个不错的学校。然而从学校毕业呢?原本今天所有给孩子的教育,都是为了能让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

而社会的生存法则从来就不是比谁背的古诗多一点,不是比谁还会一门乐器技能,而是谁能有系统深远的认知、果敢执着的执行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刚柔并济的智慧等等。

生存能力的核心,是这些具有显著竞争力的优秀品质。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外的一些家长也在“卷”孩子,只不过他们不“卷”文化课,而是“卷”体育,他们认为体育更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品格。

当下社会通过分数筛选人才的逻辑,并不是说完全看中分数本身,而是有理由认为,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具有更强的成长动力、更强的自控能力,在学习期间更容易获得好的成绩,好成绩与好品质大概率正相关。而分数,则可以量化的方式把人按品质的的高低分选出来,虽然有漏网和误判,但在每年为百万年轻人作筛选的任务面前,不失为一种公平高效的方法。

悖论二:学习的阶段要按照年龄划分?按照小中高划分?不对,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高级版!

考察孩子的实际能力,并与之配套相应的教学,才是因材施教,才能将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就拿小学三年级以后的英语课来讲,一些原本零基础上小学的孩子会觉得三升四后突然变得有些吃力,而一些原本基础很好的孩子会觉得太无聊了,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消磨兴趣。不乏一些具备英语家庭环境的孩子,初中毕业就考过四级,可想而知,他所在的课堂,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的教学进度,对他来说是何等的乏味。

所谓的年级划分,只不过是牺牲了个性化教育的效果,来保障大众化教育的效率。对于一个学校来讲,这样做最经济,对于一个学生个体来说,却绝不是最优解。

此外,孩子必须从小学会和不同年龄人的沟通合作。终有一天,孩子必须从同一化的教育环境里走出来,面向多元化的社会。比如在同一个单位里,要和不同性别、民族、习惯、背景等的人一道工作,这些人可以比你大很多,也可以比你小很多,你都必须适应。

闻道可以有先后,但术业必有专攻,年龄与专长在很多行业里并没有强正向相关性,尤其在一些创新工作领域,相关性更是相反的。因此,从小就要让孩子忽略年纪和年级,而重视学力和能力本身。

悖论三:学习好的关键是教得好?有个好老师?不对,学习终究还是要靠自己!靠实践!

有些人,即使有好老师讲,也全当耳旁风。有些人,无师自通,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向一切值得学的人和事学,明着学、暗着也学,这才是真正的学。

如果说想学什么东西,就非得正儿八经的拜个老师,那么八成学不到什么真本事。不是说找好老师没用,是因为老师只是传授知识,老师水平高低只会影响传授知识的效率,而大量知识以外的方法、习惯、秘诀,尤其是自身需要补的短板,是要靠自己来悟,自己来补的。

真正的高效的学习是没有老师教的。尤其在步入社会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是隐性的,没有老师会手把手的教你,没人能教,也没人能教会你,更何况在一些关键事上,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这就需要你打开身上所有的天线,捕捉周围一切细微的信号,独自去辨识,去尝试,在实践中获得成长,而这样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最后,最有效率的学习方式不是输入,而是输出,不是当学生,而是当老师。

当我们看完一本书把它合上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学”到什么,心中只是多了些感慨,多了一些零散的信息。但当我们试图把这本书讲给别人听的时候,就会对它进行解构重构,从而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容体系。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为什么给他讲了很多遍还是不会?不妨让他们给自己讲讲,没准孩子在讲的过程中就自然会了,这就是输出的威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