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追问”是相对于提问而言的,课堂上教师就预先设计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追问是现场生成的。预设的问题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它直指教学重难点,而追问则是机动的,是在知识重难点下设的细碎性问题,但是往往这些细碎性问题就是学生突破知识重难点的瓶颈。课堂教学的提问不是给学生挖坑,学生掉进去了教师就欣喜不已;学生没有掉进去教师就继续挖,直到终于掉一个进去为止。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己教学的进度,并没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还有更严重的是,有的教师自己没接住球还不让学生去替他捡。”长此以往下去,“那些投不好球、投偏球的学生就会变得讨厌投球”。这段话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教师上课倾听学生发言与提问之间的关系。 真正的追问是建立在认真倾听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真正理解学生发言的内涵,才能继续追问更能解决预设教学重难点的知识障碍。
以《骆驼祥子》为例谈谈课堂追问艺术。预设提问为:“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重新来设计祥子的人生:假如祥子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他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设提问的目的在于探寻祥子悲惨命运形成的原因。有学生回答:“假如祥子不去‘人和车厂’,没有遇到虎妞就不会陷入各种困境。”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后,体会出学生发言背后掩藏的对文本的理解为“祥子悲惨命运的形成是因为他人,是命运的际遇”。此时教师及时追问:“假如祥子不去‘人和车厂’而是去‘北平车厂’,虽然没有遇到虎妞,但是遇到豹妞呢?”在此追问之下学生思考并逐渐理解:祥子陷入困境不是因为他遇到的车厂与人,而在于自己性格懦弱。遇到的车厂与人是生命中的变数,但是自己在各种处境下做的选择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事实上,真正精彩的课堂不在于预设,而在于有效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