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已经90多天了。早晨无聊地望着窗外,阳光照射着绿油油的草地,车辆静静地停在车位上,等着主人发动,人行道上空无一人,偶尔也能看见几个穿白色防护服的人。楼道内静悄悄的,邻居的咳嗽声都能听得到。
就在这时,看到楼下地面上,突然窜出一条狗,不慌不忙的走动着,刹那间朝着另一个楼栋的单元门飞奔过去,疯狂的啃吃着不知哪个超市送到单元门口的美味佳肴。就在这时一位大白赶了过来,用棍棒赶走了流浪狗,这狗跑出百米开外,还晃动着脑袋不死心地望着,舌头还不停的舔着狗嘴。大白提着袋子一边走一边不知嘀咕着什么走进了楼栋。难怪,封闭这么长时间了,狗寻不到食物,求生欲让他铤而走险,好在保住了一条狗命!
昨晚凌晨三点,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熟睡的人们惊醒,在朦朦胧胧睡梦中,紧急做了一次核酸,早晨大部分人家还在梦香中。这些日子,大家伙疲倦了,这个疲倦不是干了什么体力活或者思考了多少问题,而是家里蹲的时间过长,意识消沉到了极限。每天机械地吃饭洗碗、在群里接龙各种生活物资、做核酸看结果,看看电视,偶尔也能听到吵架和孩子们的吵闹声,无聊得打发一天的时间。
每晚大家都忐忑不安的收看疫情新闻发布会,关注着无症状感染者、确诊病例、封控小区的数字。每一次数字的增减都会引来情绪上的变化。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购买生活必需品,就是一天的重中之重。大家伙整天盯着群动向,不敢错过一个菜包、水果,肉食或米面油的机会。年轻人用手指按动几下手机就全部搞定了。年龄大的就困难了,他们带着老花镜,用颤颤巍巍的手指点着手机屏幕,害怕不小心点错,还不放心在群里问个不停。不过也不要紧,包户干部会仔细核对,照顾好他们这些老人。
疫情静默时期,我用书和笔安慰一颗焦躁的心。早饭后是人一天逻辑能力最强的时候,这段时间,抓紧时间写作整理资料;下午,集中精力看书,看书时要达到心流状态,一天两项事情做完最少也得6个小时,这里还不算整理家务的时间,晚上睡不着还可以用耳机听听书。这90多天,我写完了七篇小小说并投稿2篇,其它等疫情结束再投。读完了《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是传记,写考古学家樊锦诗,书中有大量敦煌莫高窟历史资料和描写;《安慰剂效应》这本书是莉萨·兰金博士用古老智慧的源泉来向我们证明,你拥有主导自我健康的力量。特别适合关注健康的书友读;《往里走,安顿自己》作者是:许倬云,书中阐述的“往里走”这一说法是我自己常常用的。“往里”这个“里”字,用通俗的话来说,也许叫“心”,也许叫“脑”,但不能用今天生理学上的“心”和“脑”来理解,它们应该是哲学上的名称。这本书在疫情静默时期读,可以把焦躁和忧虑的心情平稳下来。
疫情静默这段时期,对我而言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准确的说:是一段时间生活方式的改变。为什么呢?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情总得要有一个适应环境机会。就拿读书写作而言,就要有一个安静封闭环境,疫情时期的静默正好就适合,也就是说“如鱼得水”。不过,不见得这个时期只能看书写作。我有一个朋友喜欢书法,书法这个行当也是要静下来的。他在这个时期每天四篇字,平常是二篇,增加的二篇,用着弥补疫情时期身体运动量不足,效果极好,一天要写3-4小时,不急不躁90多天过来了。这位朋友说:不论疫情还是平时,你要有一个适合自己年龄的爱好,比如:下棋打扑克,听音乐听戏唱歌,厨艺,带孙子孙女什么都行,只要自己喜欢开心就行。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疫情期间隔离是最好的防疫措施。对于我们每一公民都要遵守防疫纪律。社区干部,机关事业单位下沉人员,志愿者们,每天从早到晚,守护者大家的健康,不辞辛苦劳累着,要知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你自己。其实,说心里话,我还是渴望解封的那一天,因为,人类是喜欢自由的,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加油!静等解封那一天。
在这里我再次感谢疫情静默时期,为我们服务的社区干部王丹、解飞、小马,还有几个我说不上名字的奉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