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十五五”零碳园区:从闵行案例看100个国家级零碳园区的建设密码
随着中国在“十五五”规划中提出建设100个国家级零碳园区的目标,各地的绿色转型进程正在加速。然而,许多企业在推进绿色低碳管理时却感到困惑:零碳园区并非简单的“节能+绿电”叠加,而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那么,如何在这一大背景下顺利落地并取得成效?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践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作为世通国际认证的专家,我将结合闵行案例,解析政策路径和企业机遇。
一、政策焦点:为什么零碳园区要以“协同减碳”为核心?
“十五五”规划中的零碳园区是产业转型与碳管理的深度融合,闵行开发区3.5平方公里的面积内集聚了大量高端制造业企业,但其通过巧妙的政策引导实现了“产值增长,碳排放下降”。这一成功的关键在于抓住了协同减碳这一政策核心。
政策层面:随着“碳排放双控”政策的出台,园区成为落实碳减排的核心载体。闵行开发区在初期面临缺乏园区级碳核算标准的挑战,上海环科院花费近一年时间为其量身定制了碳核算方法,这与国家在“十五五”规划中提出的“园区碳管理体系建设”目标高度契合。未来,全国100个零碳园区将统一建立核算体系,企业无需单独摸索标准,减碳路径更加明确。
产业价值层面:100个零碳园区的建设将激活万亿级的协同减碳市场。例如,闵行开发区的集中供热项目便是一个成功的典范。通过5.8公里的热网替代了众多企业的独立锅炉,不仅提升了能源效率,还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这种“园区统筹+企业参与”的模式,不仅符合政策导向,还为节能设备、碳咨询等相关行业带来了新机遇。
二、实践路径:闵行开发区的“三级联动”零碳路径
闵行开发区的转型任务已基本完成,其中95%的任务已经落地。其成功经验提供了全国范围内可复制的零碳路径,具体可归纳为“园区统筹、企业主责、生态共建”三大步骤。
第一级:园区顶层设计
首先,园区必须建立智慧能源平台,通过实时能耗监控,实现精准的减碳措施。在此过程中,“集中+分散”能源策略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闵行引入了集中供热系统作为“绿色动脉”,并推广了分布式光伏,作为零碳电源的补充。企业也在园区的引导下,安装屋顶光伏,形成能源互补,这一策略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改造成本,也提高了园区整体的减碳效率。
第二级:企业主动作为
园区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但最终落实还需要企业积极行动。例如,上海西门子开关通过三大举措(屋顶光伏、空调站改造、可循环包装)实现了能源自给率超过30%,年减碳量达到1200吨,并因此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西门子的成功案例展示了企业主体在零碳转型中的巨大潜力。
第三级:生态协同延伸
零碳园区不仅仅是园区内的减碳,更要扩展到园区外。比如,上海三菱电梯在推动全生命周期减碳方面做出了表率。公司通过加装能量回馈装置、设置节能模式以及与社区系统的协同优化,形成了“企业技术+社区参与”的生态圈。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响应了“十五五”中对“园区-企业-社会”协同的要求,还进一步推动了零碳理念的深入发展。
三、企业机遇:抓住零碳园区建设的三大红利
闵行开发区的实践表明,零碳园区不仅是一个政策导向,更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聚集地。企业绿色低碳管理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零碳园区建设带来的红利:
1. 标准化服务,降低试错成本
随着100个国家级园区的建设,统一的碳核算平台和能源管理系统将成为标准配置,企业可以直接接入这些平台,享受标准化的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持。比如,闵行企业利用园区提供的碳核算体系,降低了自身的投入成本。同时,园区内还会整合绿色电力和相关技术服务商,企业可以更高效地对接这些资源。
2. 多维度的价值提升,增强企业竞争力
零碳转型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成本节约,还能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中提供帮助。通过采用集中供热等节能模式,企业可以显著降低能源消耗,从而降低运营成本。与此同时,园区背书和绿色认证也能为企业在招投标中增加优势,提升企业品牌价值。而在市场层面,零碳转型能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绿色壁垒,拓展国际市场。
3. 融入产业生态,拓展新业务空间
零碳园区的协同减碳特性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合作机会。例如,制造企业可以联合技术服务商共同研发创新技术,三菱电梯便通过与服务商的合作拓展了新的应用场景。此外,园区内的企业和上下游可以共同构建循环经济链,废料资源化成为了新一轮的增长引擎。
“十五五”期间,建设100个零碳园区是中国产业转型的关键一步,闵行开发区的成功实践证明,零碳与经济效益是可以双赢的。企业绿色低碳管理者要抓住这一机会,积极与园区对接,推动减碳落地,并通过融入生态系统来抢占市场先机。
世通国际认证深度参与园区零碳服务,提供碳核算、绿色认证、减碳方案等一站式支持,愿与各企业携手共同将零碳机遇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