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歌
1
我家对面搬来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孩子。一聊,才知是老乡,正所谓“他乡遇故知”,我们都觉得分外亲切。
丈夫姓杜,我们叫他小杜。小杜爱聊天,有空就来找我先生,一聊就是大半天。原来他的经历并不简单。他出生于农村,家境贫穷,受了许多苦,考上一个大专。毕业后,干过很多工作:销售、送快递、开出租、在酒店当服务生,甚至还加入过传销组织。
第一次结婚后,生了一个女儿,三年后离了婚,孩子丢给了老人。现在和妻子小余都属二婚,又生了两个孩子,日子过的并不易。小余婚后没去工作,在家带娃,小杜要养活一大家子,小余每天只知道刷手机,还穷讲究,买什么都要好的,家里的开支大得惊人,夫妻俩时不时爆发争吵。小杜目前辞了职,正想方设法谋求赚钱的渠道——
也许是我们的经历太简单,对于小杜颇为曲折的人生,我们既觉得唏嘘不已,又不免有些优越感——过去,我们交往的圈子仅限于教会,而我们教会成员的经历都惊人相似。
2
尽管我们有些心存芥蒂,孩子们却天真无邪。邻居家老大是个八岁的小女孩,没两天,我们家两个小男孩就和她玩得不亦乐乎。他们追追打打,有几回,弟弟被小女孩推倒在地;哥哥又告状说,小女孩抢他的玩具。起初我们以为这不过是孩子们之间的游戏,但后来稍微留意了下,我们发现小女孩有不少行为问题。比如她很难安静下来,很难遵守游戏规则;缺乏基本的身体的界限,时不时去抓哥俩,掀开他们的衣服;她甚至还时不时撒谎……
有人说,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越交往,我们越发现邻居家的各种问题——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大吵、随意辱骂孩子、不给孩子设立界限、整天将孩子“丢在”电视、Ipad中。我们不自觉地和这个家庭拉开距离,只想着有一天,我们可以跟他们传福音,尽jd徒的义务。
他们似乎也感觉到了我们的有意疏离,便渐渐没有起初那般热络了,孩子也不大来院子里玩了。我们继续过着从前的日子。有时傍晚看见小杜夫妻,他们正领着娃在路上遛弯,背影中透着落寞与孤独——作为这个城市的新来者,相形之下,我们有教会、有弟兄姐妹、有来往频繁的家庭;而小杜家几乎不认识什么朋友,本以为遇上了我们这个好邻居,却发觉挤不进我们的圈子。
我想起刚认识他们没几天,我就约了小杜妻子一起喝咖啡。那时我计划着,也许找个安静的地方,可以好好和她传福音,但我却没履行承诺。我为自己没有完成计划而不安。但其实,这计划背后,并不是爱,而是一种义务——将我所认为好的东西(福音)强塞给他们。如果他们接受,我就完成任务了;如果不接受,那之后彼此就各自安好。
多么狭隘而功利的“爱心”!
3
好吧,也许我可以邀请小余只是喝喝咖啡、聊聊天。她果然爽快地答应了,甚至有些受宠若惊。于是,我放下了每日的例行计划,只想单纯地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时间。小余其实很健谈。她抱怨婆婆很粗鲁,老公有时也很专制,儿子每日黏着她,我也和她聊我的烦恼……无须说教,也不必“现身说法”,更不要居高临下地“指导”,我们像真正的朋友一样,信任敞开,给对方时间,彼此了解。
一个下午的时间倏地一下就滑过去了。我俩都觉得有些意犹未尽,我们相约下次要经常这样。在没有和小余约会之前,我对她的印象,其实并不是真正认识她。我们常常以为掌握了关于某人的全部,以此形成狭隘的偏见。
我和小余一个下午的约会时间,的确不可能真正了解彼此,或者立即进入友谊。但若一杯咖啡的时间都不愿给,又何谈爱与了解呢?
我想到主YS是至高的君王,他屈尊来到地上,和我们这些罪人生活在一起。他没有因着我们的污秽、罪孽、破碎、伤残、悖逆而拒绝、远离我们,反而是道成肉身贴近我们,这便是那至高圣洁的大爱。而我、我们一家身为蒙恩的罪人,我们却常常以为自己足够好,好到只能生活在圣洁的团体(教会)中,生怕沾染了那些不属s之人的污秽。如此,我们和当初的法利赛人还有什么区别吗?我们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想到这,我不禁要感谢天父,他差派我们的新邻居,来拯救我们脱离这自义、冷漠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