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才女友》作者:埃莱娜·费兰特,翻译:陈英。埃莱娜·费兰特目前意大利最受欢迎神秘的作家,名字是一个笔名,其真实身份至今是谜(包括性别)。埃莱娜·费兰特1992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讨厌的爱》,很快引起关注,1995年被拍成同名电影;此后她相继出版《被抛弃的日子》(2002)、《迷失的女儿》(2006)、《夜晚的沙滩》(2007)和散文、访谈集《不确定的碎片》(2003)。2011至2014年,埃莱娜·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平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一个新名字》《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这四部情节相关的小说,被称为“那不勒斯四部曲”。它们以史诗般的体例,描述了两个在那不勒斯穷困社区出生的女孩持续半个世纪的友谊。(以上内容摘自书封,特别说一下该书封面的颜色,淡粉色或是肉粉色,书封是紫色)
写书评是对一本书进行整体状态的分析,从读者的角度给一本书做一个宏观的小总结,感觉有点像是从生理学角度进行的人体解剖。
看到一本书,多是先从一些知名人士或是评论机构的推荐,大概了解该书涉及到的内容,看自己是否有兴趣从开始到结束,我看这部书用了二十天,当然不是连续的,如果每天能看五十页左右,一周可以读完。吸引我的自然是本书的主题,两个女人50年的友谊,以及深入人物背后的,在这人类社会生活巨变的大时代背景下,女性的成长。虽然故事地点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站在人性相同性文化相通性的角度,有这么一本书,能够真实的表达女性之间的情感,和外化却不局限于女性成长只有爱情的套路,真正走入灵魂深处,探究一番。于我而言不论是故事本身还是从学习写作的角度来看都吸引了我,以下是看完之后简拙的分析。
一、结构特点,本书是这个系列作品的第一部,有自己的名字《我的天才女友》可以单独阅读,但是如果后面三部也都单独阅读,可能就会麻烦好多,因为不了解前因。本书采用倒叙的手法,朋友突然的消失,引发了作者想写出以前那些故事的欲望,也是为了找到她离开的原因。于是思绪就回了六十年前,一切情感开始的最初阶段。由引子、童年、青春期三部分组成,从6岁到16岁,亲情、友情、爱情从说不清道不明到渐渐具象化。为“离开”做着各种准备,基本上就像是写日记式的按时间顺序书写。结构简单,叙事清晰,梳理人物关系。
二、文字魅力,这本书写的是6-16岁的一群在穷困社区出生的孩子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文字的书写也像是6-16岁刚开始学习那样,朴实无华,就是直接的描述各个人物,各种场景、各种心理活动。随着“我”读完小学读初中又读文科高中,文字的水平和能力似乎也在提升,对周遭的感觉不断在明确和具象,文字也更多的用于描述“我的内心活动”,那种越来越细腻的笔触,似乎带着读者也重温了一下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虽然是中国和意大利北京到那不勒斯的距离,但是似乎有些段落我也成了“我”,孤单、迷惘、害怕、疲惫、被忽视、学校的种种都会成为父母争吵的导火索,学习本身并没有人在意,成绩是继续上学的唯一动力,青春期身体上的生理变化对女孩子的冲击,患得患失的小女孩情绪化,而“莉拉”野蛮生长般的存在总在关键时刻不断的拯救我又不断的打击着我。突然觉得这种朋友似乎比知己更有现实意义,因为她带给“我”是更直接的冲击和力量,让“我”还算顺利的克服了一切学习上的阻力。这些真实走心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平凡、真实、隐秘的力量。尤其对“我”需要带眼镜这件事的描述,就好想起了昨天。
三、人物塑造,主角是两个有天赋的女孩,因为家庭原因而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但这里是她们的起点,共同开始的地方。“我”的真实感来源于各种不好的感受,挫败、沮丧、自卑、害怕、无助、无人了解的内心总能被“莉拉”轻易的攻破,“莉拉”的不真实感来源于她的迷之天才和自信,那种敢向一切权威挑战的勇气,而这一切却在16岁那一年消失了,她决定以爱情之名拥抱现实生活,而生活的本质就是在该皆大欢喜的地方,给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她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不管她做了抗争还是妥协,都不能改变这一切,而此时的“我”已决定离开了,我的友谊消失了,爱情不在这里,亲情的枷锁已不能困住我了。生活还要继续,小说还有后续……想知后话,且看下部分解。
四、表达思想,女性友谊,共同成长,却因为某种宿命般的选择或是被选择,走上的不同的个人生方向,“莉拉”总是那个首先改变或是挑起争端的人,“我”从一开始的跟随到被动防御再到主动出击,到最后的离开,这是一场争夺命运主宰权的战争,即便是走向不同的人生方向,命运仍然被近乎无情的纠缠在一起。已经开始期待第二部的开头,却并不期待结尾,因为生活最后留给我们的总是事与愿违,即便我们真真切切的付出了,消亡却成了唯一且永恒的结局,不为任何人网开一面。作为和命运抗争过的证据,唯有正视直面惨淡的人生,这必是有着千年的岁月洗礼,经历沧海桑田的久远文化后裔才能体会到的。
最后总结,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成长史,生活的苟且、远方的诗歌,心中的麦田,梦中的青鸟,和政治无关、和哲学无关,只关乎内心深处最逼仄角落里的某种渴望和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