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手有余香”的陌生人

      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遇到陌生人。对陌生人的态度、与陌生人的距离,很大程度上界定着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纵观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也️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礼尚往来,还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意相通……凡此种种,都是与陌生人交往的准则,蕴藏着中国文化对和谐人际关系、乐观生活态度的价值追求。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但在现实️中,陌生人之间并不总能奏响和谐的音符。无论是“做邻居三年却互不相识”的尴尬,还是“老人摔倒却无人能敢扶”的冷漠,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出现代人之间愈加疏远的现状。而️️一旦不信任、不安全等心态传递扩散,就可能塑造出一个饱含疏离感的社会。

      毋庸讳言,现代人的疏离感,部分源自被一些无良者欺骗、讹诈的经历与听闻,以致人们面对陌生人时,首先选择警惕与怀疑而不是选择信任。但从更宽泛的视野看,这种疏离感还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有学者曾用“技术隔离”来描述这是一现状,比如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线上距离”,却也压缩了人们的“线下交集”;技术进步不断加深着社会专业化程度,反过来也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不信任的高墙。

      在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出现之后,制度层面的建构当然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有力基石。比如《民法通则》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样的鼓励无疑能打消援助者的顾虑。

      然而消除陌生与隔阂,也离不开信任为基础的“交往文化”涵养。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不能苛求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更不能完全否定戒备之心,但在“评估风险”“理性选择”之外,也该听听内心的声音,做一份“举手之劳”的善行。哪怕只是为他人递上一把伞、扶一下弹簧门、等一下电梯,都可能照亮一个心灵,为社会增添一份暖意。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论是日常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还是关键时刻的一声提醒、一次帮扶,坚定地对陌生人施以援手,一个人必会在心中体悟到助人为乐的深刻含义。对陌生人多一分善意,社会也将多一瓣心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你变无情我便休 爱情千百种,处理方式从来不止一种,但我最欣赏这一种。尽管我...
    元宵丸子阅读 3,964评论 0 0
  • 十五、血染云江 汩汩云江水,流经代与徐,领略了云城的雄伟瑰丽,体验了江城的繁华喧嚣。云江过了永城之后,便等待着静静...
    文宇之穹阅读 4,134评论 0 50
  • 亲爱的,你知道的 我在等你的早安 习惯了加利福尼亚到中国间 15个小时的时差 也习惯了你在你的黑夜里 带来我温暖的...
    一笔人阅读 2,047评论 0 1
  • 这个周一开始就注定忙碌而过。昨天跑绵阳,回来路上才知道第二天我们学校一个课题研究汇报。不得不说一开始接到这个任务,...
    SHE林阅读 1,326评论 0 0
  • 前记:麻麻,褪掉你的那层羊皮,我知道你是一匹狼! 孩子是世界上最有灵性的动物,没有之一! 所以,当我们...
    宝妈睿媞阅读 2,22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