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上的真知,大多是反直觉的,有些还是不容于滞后生产力进步的旧道德的。
大部分真知无法让人一看就懂,一听就能明白,许多听起来还是让人难受,甚至让人沮丧。
反过来,谬误却简单肤浅,它们可以通过对着生活的镜子涂脂抹粉,将自己打扮得楚楚动人,产生人见人爱的效果。
不少经过乔装打扮的谬误,让人初次听闻就有相见恨晚之感,获得满满的心理安慰,或者有驱逐蔽日的浓云,豁然开朗之神功。
不少谬误经过修饰,常常给人以正确得无可指摘的感觉,于是就能够鸠占鹊巢地拥有着众多的粉丝。
上述现象之差,犹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路边摊算命之间的区别。
世上大凡是谬误,它们往往都能省略证明的过程,直接将结论给到信徒手中,这些结论常常迎合不劳而获、好逸恶劳、妒贤嫉能、嫌贫又仇富等人性弱点,所以它们能够集体讨得感性恣肆,思维懒惰的人的欢心和青睐。
所以越是通俗易懂的知识,越是听上去正义凛然、越是为大众普遍迷信的观念与思想,往往成为谬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无利不起早。道德仅仅当它能够让强势者有利可图,同时让弱势者受蒙蔽时,才能被社会上下称之为道德。
符合理性的道德不应是强者用来压迫与蒙蔽弱者,或者弱者用来绑架与嫉妒强者的工具,而是应该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其扩展的基础。
3
今天的经济学理论似乎很符合逻辑,比如认为自由贸易最有效率,不存在所谓的市场失灵。但是到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的自由贸易,无一不具有或多或少的摩擦力,这些摩擦力部分来源于“交易成本”,而其中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由“世界各国”的存在而引起,比如这次的特朗普贸易战。
只要有“世界各国”的存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完全自由的国际贸易”。再说权力之手总是会在人与人以及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易中,毛手毛脚地横插一杠子,否则的话,许多权力将会失业。
4
除了在自然科学(这里将数学也归入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领域外,尤其是在关乎世界本源和人的三观等价值判断问题上,由于人是以感性为底色的生物,所以表现为“理性失灵”以及明显的价值主观现象。
所以在绝大多数思想家的思想成果中,既包含着他们新发现的真知,同时也无法避免带有个人偏见的成分,还有就是因为无法把握情感与理智的平衡,以至于在某些方面的用力过度。这些都是很难消除的思维现象,除非人不再为人,成为了输入输出的生物学机器。
所幸的是,有人能够综合各位先知思想中合理的精髓,然后取长补短,去除思想中的偏见和偏激部分,筛选出他们新思想中的独创与精华,由此提炼出跟真实世界图景相近、置信度高、又能够相对自洽且普适的底层逻辑。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和最佳,有的只是相对较好和不差,有的是让人接近智慧并且“有用”思想成果。
另外,今天将近大部分中国人已过上先进便捷的高科技生活,国家也开始显露现代文明的曙光。今天中国的进步,原是来自于国内外所有先知们的思想贡献,也基本都是建立在他们所奠定的思想底层逻辑和各种科学原理之上。
5
人除了饮食男女和功名利禄等物质上的欲求,还有求知、求真、求善、求美、求力量以及追求秩序和自我超越等的需要。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些欲求有时候也会强过对于物质的欲求。人们追求世上的真知、美感、野性、秩序、逻辑自洽以及自我奉献等,以此获得灵魂安顿和精神升华的行为,能够被归结为是在追求精神利益。
6
生命的意义在于持续改进,在于开拓创新超越过去的自己,在于置换掉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陈旧思想。
然而有些人因为思维和行动的懒惰,习惯于思考和行为的惯性,难以摆脱根深蒂固的路径依赖。
他们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不思进取;今天顺着昨天的思路,不知升级;他们每天读同一种类型的文字或书籍,接收着同样源头的信息,思考着同样领域的事情。即使每次与别人交流,也是重复着相似的段子。
这样的人,其精神世界已经过早萎缩,生活已经定型。原本可以朝气蓬勃,鲜活生动,登高赏景,甚至脱胎换骨的生命,提前在自我设限以及空虚无聊中舍弃。
7
由于属于文科类的大部分学科中的理论,一般都受到个人偏好和视角的干扰,所以或多或少带有一些BUG,如果它们一旦被大众奉若神明,大概率会因为缺陷的扩大,最终给社会造成大的损失与伤害。所以对于那些受到大众尤其是无脑群体追捧的理论,尤其要保持几分冷静与警惕。
8
除了单纯的挣钱,人一天没有白活则意味着具有一分一寸的进步。人的进步是认知的长进,身体状况的改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审美感受能力的扩充。
许多韭菜的悲剧是:急功近利的他们,除了每天重复出卖脑力和体力,辛苦挣得几两碎银,除了业余接受曾大仙那样装神弄鬼的网红灌输的迷魂汤和心灵按摩外,个人认知等其他方面始终在原地踏步。他们用消磨时间,牺牲个人内在实力的方法,去换取身外的几两碎银。这样的他们,终有一天会因为自我认知的固化,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变化,在通胀等金融规律的侵蚀下而加速耗尽与贬值。
9
由于“工具理性”相对于“价值理性”更容易让人们取得共识,所以在职场中,“工具理性”会越来越盛行,比如办事处理问题等,都要按照规章和流程进行,价值理性可以作为团队合作的粘合剂,但不会成为工作的主宰。
比如说今天天气晴好,气温XX度不会引起大的争议,但是如果要因此判断是冷还是热的体感,那么张三和李四会各执一词。如果还要他们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是该出门游览还是居家休息,是穿长袖还是穿短袖,是带遮阳伞还是涂防晒霜,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所以标准化和程序化在吞噬人的感性、鼓励效率为先、让人变得机械肤浅且渐渐向“机器人”靠近的同时,也可以消弭不少因每个人偏好的不同而引起的矛盾。
10
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在不同的时期会着重做不同的事情,呈现不同的样貌,但有些思维刻板加木讷的人,就会觉得他们脱离了常规变得异常。
11
这个世界上,凡事扯着老虎皮做的,一般都谈不上是光明正大的事情,甚至可以称之为是勾当。
因为有些事足够的卑劣,所以要用色彩斑斓的虎皮来作为遮羞的旗帜,或者用来吓唬那些涉世未深之人。
12
幽默来自于人对于荒诞的感知和敏感,来自于人的一种直抵生命和事物本质的智慧。所以有幽默感的人,大多对人对己具有点看破红尘的荒诞感。
又是由于人的快乐和痛苦会自我平衡,所以幽默感强烈的人相对容易忧郁,例子如央视的崔永元。所以在别人看来,特别幽默的人往往把快乐给予别人,把痛苦留给了自己。
13
为何有人在激情来临时,会有要死要活的感受和念想,那是因为从本质上讲,两性之爱是一种向死而生的生命现象。世界上那些身心合一的爱,是一种回归原始生命的审美创造。
14
很久以前,有位老师的话记忆犹新,他的意思是说,每个人身上,读蕴含着像一颗原子弹那样的能量。关键是一个人需要通过学习各领域的知识,才能像原子弹中的引爆装置那样,促使自己能量的大爆发。
那么为何“知识就是力量”呢?因为不管是显性知识,还是布兰尼定义的缄默知识或意会知识,它们都是人类在生活中思考成果的总结。尤其是作为显性知识的书本知识,它们更是人们经过深思熟虑,在冷静思考推敲后,一字一字写下的思想发现或发明。
勇敢地去实践、求知与思考,就会让人克服日常生活和固化思维形成的惯性,发现和开发出自己身上的无穷潜能,就能够超越昨天的自己,发现一个崭新的自我。
15
优秀的文学与艺术作品,不管属于什么类别,常常有一种“上帝视角”。所谓的上帝视角并不代表作者以上帝自居,而是带有悲悯之心体察天下众生。
遇到缺乏上帝视角和悲悯之心的人,当他们观赏《教父》这样的电影后,就以为影片是在就事论事地描写美国的黑社会的恩怨与沉浮,他们看不到电影是借描写不受体制约束的黑社会,深刻地揭示人性中的种种冲突和矛盾,以及人类在内外各种合力所造就的命运面前的脆弱和挣扎。所以这是一部站在上帝视角写人性与社会的作品。
相比之下,有些看上去高大上的,剧中人物不择手段斗来斗去的所谓文学艺术作品,其实原是那些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的脑残们,在上演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桥段。
16
一个人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追求什么样的理想,实现什么样的愿景,遇见什么样的人,经历什么样的曲折,这些抱负和故事在他童年时代就开始扎根萌芽,在他的少年时代开始生长,在他的青年时代就基本定型,到了中年将会呈现结果,到了老年如果不去干预和纠偏,就会开始变得固化。所以从某种角度讲,人是他自己愿景的产物。
17
欣赏和钦佩有些追求真知第一,舍得在真知面前放弃自己原先错误观点或理论的思想家和学者。比如大名鼎鼎的维特根斯坦,他一生就写了两本书,并且在第二本书中否定了自己第一本书中的许多观点。即便他是因为第一本书而声名鹊起,但维特根斯坦也不心痛这些。像维特根斯坦这样的思想家,才是对自己和他人诚实不欺骗的杰出思想家,他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对于后人的启迪之大让人服膺。
18
人的行为,一方面受到黏性很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随着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改变和进化。
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历史既不排斥其重复轮回的可能性,也有脱离旧轨道的束缚,开拓新的道路的前景。
束缚人们思想的,一是人们自身思维上的惰性,二是人们思维所运用语言的凝固与僵化。
语言即世界,用什么类型的语言进行思考,就会呈现出什么思想与行为模式。
至于有些为了迎合错误的思潮,硬生生给整出来的新名词,原来就是用来装饰那些陈腐观念的劣质涂料。言行媚俗的人,特别喜欢借用这些新名词作为思想懒惰和僵化的遮羞布。
19
许多人是自己偏见的囚徒,偏见又是因为历史偏见造成的灾难的囚徒。然后就会有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这种偏见知网编织的因果轮回。世上唯有那些不信邪,只相信力量与勇气的人,才能奋力打破这样的因果轮回。
20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人生,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大都被物质利益和那些肤浅的精神欲望所遮蔽,所以漂浮在生命的表层,只有进入个体或者孤独的沉思状态,才能触及生命的深层意义,那个时候人才能有接近真正思想的思考,但是那些满脑子标准答案和心灵鸡汤的人除外。
21
一个人不了解他对立面的观点,他的理论是没有根基的,很容易沦为自说自话的境地。所以博览群书,了解世界上所有思想和学术体系,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对比,人才有可能接近此岸世界真知。(当然一个人想要认知了解表象背后的自在之物,那是大概率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真理,有的只是适用于人类的“真理”)。
22
三十多年前,有一段新概念英语课文中的话让我醍醐灌顶,至今依然耳熟能详,且余音绕梁:“不管怎么说,在生活所有方面,方便是检验价值的可恶标准。一个人应该有勇气去不舒服地想,因为只有丢弃了方便才能想真话”。
原话是:Convenience is, however, in all affairs of life, an execrable test of value. One should have the courage to think uncomfortably, since it is only by rejecting the convenient that one can come to think the truth.
(come to think the truth或者译成“恢复对真相的思考”)
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在思想领域,往往是趋易避难,喜假惧真,习惯于沉浸在自欺欺人中心安理得,甚至招摇过市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