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什么”,这个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便一直讨论至今。在浩浩荡荡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很多哲学家也会问美的本质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知道,美需要我们人自身去发现才能感受的到。这个问题困扰这我,也是美学研究领域一直困惑了几千年的问题。《大希庇阿斯》对美的九个定义开始了对“美是什么”的探索,从具体到抽象,从意见到真理,我们会发现,我们对美的认识也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美并不那么绝对。
一“美并不永恒”
美是一种不断被更新的认知。小时候,色彩斑斓的衣服便是我的审美,仙女棒是我对美的事物的炫耀,脸上画的花花绿绿是我追求美。现在,搭配恰当是我的审美,和谐是我的追求。似乎美很容易就会因为文化教养、胸襟、趣味、格调、心境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产生改变。我对美的感知正是如此,美的事物总在我不断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发生改变,而美的定义也在不断改变,并不是我一人如此,这是古来有之的。
我们的古人说“羊大为美”,美的感受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不匮乏的前提下才能享受的。但这似乎也不是很能站稳脚跟,孔子听到余音绕梁三日的音乐,三月不知肉味。美似乎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后来的“真、善、美”,善是美,又说明美不是一种客观存在,也不纯粹是一种主观感受。
而在西方的远古时代,认为美是繁衍,所以代表爱和美的维纳斯有着丰满的乳房和臀部,而其他的部位例如脖子和头部都极尽模糊化。而《大希庇阿斯》开始对美的探索,随后出现“美是快感”、“美是价值”等。
古往今来,迷惑了人们几千年的“美是什么”定义如此纷杂,我也只能以自己的想法来谈谈我所认为的“美是什么”。
二“美源于自然,我们只是缺乏发现”
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这句话道出了我对美的理解,美,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你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感受这个世界,你会发现,世界总是美的,而当你把自己完全封闭,无助、寂寞各种恼人的情绪便会将自己吞噬,所以我认为美,就是去感受当下,体验这个世界所带给你的感受。
当你与自然相遇时,那种人与自然相结合所带来的快感就是美的享受。当微风拂过脸庞,这种感觉是美的;当细雨溅起湖面的涟漪,这种画面是美的;当手伸入水中,水压让你所体验的未知,是美的。
当你与他人相遇时,青梅竹马的友情是美的;天荒地老的爱情是美的;生死相依的亲情是美的。
当你与自己相遇时,那种天真无邪的稚气是美的,那种拼搏向上的朝气是美的,我想那种经历世事坎坷却仍能微笑面对人生的睿智是也会是美的。
世间万物,能描述出的美都有千千万万,那不能描述的美也只有体验者方能知晓。
美是一种简单的东西,就像海伦凯勒一样,我们只需带着探索发现的好奇心去森林里走一趟,总能找到些美的事物,即使没有色彩斑斓的视觉,也还有温软的触觉、悦耳的听觉。但美又是那么复杂的东西,尤其是在掺杂了世人的眼光之后,为了追求大众眼里的美丽,原本姣好的脸庞是可以挨上那么几刀,丰腴的身材是可以抽上几针的。美的事物不应该那么刻意,更应该是自然的,要不然得来的不就是过度修饰后的堆砌感?
每当我们看见美丽的建筑时,我们就会发出由衷的感叹,这建筑真美啊。我们知道,建筑是建筑师们自身对美的理解。他们将自己对美的追求全部灌注在那一砖一瓦之间。圣家族大教堂就是这样的例子,建筑师高迪就是把自己对美的追寻,渗透在建筑里,他认为艺术来自于大自然,而大自然是没有直线的,为此他耗尽了一生,所以圣家族大教堂就像个奇迹,按照他的意愿,这座建筑秉承着追寻自然的理念,建造了132年,也许它将一直修建下去,成为永不竣工的传奇。圣家族大教堂正是美源于自然的很好佐证。
就以我们日常生活来说,沉闷的办公室和图书馆都需要植物来添加生气,如果你要购入房源,必定要参考楼房附近的绿化情况,我们都希望有美的事物与我们生活在一起。
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柳宗元曾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世间上美丽的事物很多,但是没有人的感性参与,那么这种美丽是不会被感受到的。课堂上提到的例子,花长在山涧旁,人看到了,觉得这花很美,这花却不是因为它的存在而美丽,而是因为它被人感受到了,所以才美丽,才灰暗了周围的景物,万物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一种意向。又或者一朵美丽的花,长在山涧上,遇到的是一个匆忙赶路的路人,这朵花的美也就不会被发现了。这似乎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用美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所到之地便处处是美,即使在肮脏不堪的犄角旮旯里也能发现美的事物。
而平时普通的事物,在某一时刻,可以经过人们情感创造,美的更甚。有些例子就能证明这个现象,譬如“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美不能离开观赏者,美的观赏是发现,是照亮,是创造。
但与此同时,美又是带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 在不同的民族, 在不同的阶级, 美一方面有共同性, 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就像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我在我短短的二十年人生中都体会到了对美认识的变迁。更何况那些不同文化教养的人, 不同格调和趣味的人, 不同心境的人, 在同样的事物面前会产生不同的美感, 如果再扩大一点, 不同时代的人, 不同民族的人, 不同阶级的人, 美感的差异更大。就像唐朝时的“以胖为美”,清朝的“以小脚为美”都不与现在的时代大趋势相符合,时代是在变迁的,人们对美的观点也发生着改变。即使是现在,因为很多人病态的追求“骨感美”,使不少人转而追求“丰腴美”。
所以,我对美的理解就是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世界,使自己大部分时间都能积极地面对这个世界,同时,追求适度的美,和谐最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