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第一天,在手机里看到了各种祝福,也觉得大多都是形式上的,不完全走心。直到看到一篇《第一天》,作者说出了自己感触到的,但写不出来的内容。
差距到底在哪里呢?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留给当下自己需要考虑的是:怎么做才能在将来的某一天也能达到如此水准呢?
多读几遍?慢慢的品味与分析,学学人家的结构?或者干脆都背下来,下次自己也能用上,不能用的话,也可以临摹,在修改,做的多了,也就成了自己的?
感觉最后这招好似“没有方法的方法”可能最靠谱,最有效果。但对自己的执行能力,深表怀疑。这一怀疑源于曾经的经历,太早的就算了,就说昨天吧。
昨天看了一篇,关于辜鸿铭背经典学外语的文章,不管说的是不是事实,但内容还是很有些可取之处的,自己也试图想照此进行。但下一步,是选择韩国语还是英语?用哪本经典?。。。。出现了各种问题,好像没有这个,也没有那个,慢慢的因为别的事情,这件事就告一段落。当时的激情,成了昙花一现,大脑本来容给这件事的内存就不多,也不够深刻,在被选择的彷徨和旁事的干扰下,渐渐变的更加淡化。到了晚上,好像完全没有这回事情似的,要不是今天早上写这篇文章,估计这件事也就到此为止,只有等到下次被触动的时候,才能记起。
难道这就是墙上钉画的现实版?找锲子,找木头,找斧子,找锯。。。。就像纪伯伦说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