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年夏天,我有幸在农村老家待了一个多月时间,这也是自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在父母身边陪伴如此长久。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我是再熟悉不过,熟悉得犹如自己身上的每一块肌肉,是天然的贴肤之亲。

但这个月给我的感受却很复杂,感觉故乡还是那个故乡,而农村却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农村了。

                        【  1  】

7月的仲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也正是农村农事最繁忙的时间段。

这个时间段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双抢(抢收抢种)。

此时的田野,放眼望去正是成田连片熟透的庄稼,那金黄色的稻谷随着阵阵微风波澜起伏,空气里弥散着浓郁的稻穗芳香。勤劳的农人们带着农具从各自家里出来奔向田头,走进自家的承包地,那种面对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

田头,“唰唰唰”的割稻声,“突突突”的脱粒机轰鸣声,农人休息间隙爽朗的笑声,从田头路过的乡邻友好招呼声,到田头帮倒忙的小孩嬉戏声。

所有这些,在耀眼的阳光底下,组成一幅具有农村田园特色的热闹繁忙的丰收画卷。

可如今,同样炎热的7月,同样广袤的田野,却是静悄悄一片,农田里生长的还只是绿油油的青苗。

问了才知道,现在种的都是单季水稻,还远没有到成熟收割的季节。

而且,根据国家现有政策,大部分良田都由种粮大户承包。据说只要田地不荒着,就能拿到国家给的补贴款,庄稼收成的好与坏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于是不再精耕细作,平时疏于管理,田里的青苗稀稀拉拉,高矮不一,田埂上更是杂草丛生。

土地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当成宝贝,不但抛荒撂地随处可见,而且土地利用率也很低。

以前,不管在那个角落旮旯,凡是有土的地方,都会被勤快的农人见缝插针种上作物或者菜类,舍不得荒掉一分地。记得当年父亲为了开一块荒地,让年幼的我去当帮手,来回需走上五六里山路,脚底都磨出泡来。

那时有个名称叫 “套种”,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在上一茬作物还没有收割前,就在作物中间穿插种上下一茬作物,一年下来,同一块地可以多收好几茬农作物,而现在这种 “套种” 方式已经绝迹。

原本是应该繁忙的季节,田地里却见不到有农人劳作,更令人纳闷的是,走在田野里,连平常的蛙叫声也少有听见。

以前的这个季节,一到晚上,田野里晃动着许多星星点点的灯火,那是打着火把照鳅的人们对一餐纯野美味的渴望。

如今,农田水沟里的泥鳅和照鳅的农人一样消失殆尽。

                          【  2  】

多年来,老家村庄的建筑范围确实扩大了不少,一栋栋崭新的楼房也建造了很多,但是生活在村里的人并没有随着房子的增加而增多,反而有日渐减少之势。

白天走在村庄里, 可以看到连着好几家关门闭户的现象,有的连上面的门锁都露出锈迹,在晚上,村里的亮灯也不再似从前那般密集。

村里除了老年人,大部分村民也像城里人一样,白天到附近工厂上班,晚上回到村里安歇,过上了朝九晚五的安乐生活,家里不放农具,他们也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更有驳于常理的是,现在的农村人也都是拿着钱去购买粮食,日常的菜蔬辅粮甚至喂鸡喂鸭的食料也概无例外,村里的菜市场早上人头攒动,完全不亚于城里。

钱,似乎比粮食更靠谱。

以前奉行的是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村里家家户户都备有存储稻谷的大柜,新稻谷打下来晒干扬净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家里的大柜装满,满足一家人大半年粮食的需要,余下的再向外出售。

而现在村民家里的储谷大柜都是空空如也,不但看不到存储的稻谷,连大米都是到集市上随吃随买。方便确实是方便,但心里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隐忧。

万一真遇上特殊年景特殊事件,家里没有储备粮,市场上又没有粮食出售,只能伸手靠国家救济,可国家这么大,到时能顾得过来么。

但愿永远没有这样的万一,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

                          【  3  】

最近网上热议的人口老龄化,体现在农村或许会更明显一些。

我的家乡距离城镇不远,村里路好来往的车辆也多,但在村里长住的人却不多。在以前鼎盛时期村里常住人口有3000多人,现在满打满算不会超过1000人,而且多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

我在老家的这一个月,别说年轻姑娘,就是青年小伙也没遇见几个。多数家庭的子女都在城里工作生活,留在乡下老家往往是他们年迈的父母。

在家乡附近,稍大些的村庄平时还能看到有老年人走动,若是小村庄,别说是见不到人,恐怕连狗也难遇见一条。

农村赚钱难看病难其实都是其次,最难以克服的就是小孩的上学问题,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一系列撤点并校政策的推行,使许多村庄的学龄儿童一夜之间失去就近入学的机会。为了孩子的将来,许多农村家庭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外迁,无奈之下背负巨额债务,成了城市里高速发展的房地产接盘侠。

有常住人口的地方,就要考虑小孩入学的问题,这是基本民生,国家应责无旁贷。

据说距离我们村庄几十里的山沟里,唯一剩下的一座小学也被撤掉了,理由是当地的学龄儿童日渐减少,生源不足。

唉,留在当地的村民又要遭受奔波之苦了。

                          【  4  】

车轮滚滚,历史不断向前,外面的世界翻天覆地千变万化,而我的家乡除了山没变水没变空气没变,其余都改变了原来的模样。

生我养我的父母老了,儿时的玩伴碰不到了,串门的邻居没有了,光着脚在水沟里抓鱼抓虾的顽童不见了,夏天夜晚搬根小板凳坐在外头乘凉聊天的人们消失了。

不见了屋顶袅袅升起的炊烟,不见了田野里如宝塔般堆着的稻草垛,不见了坐在牛背上从门前晃晃悠悠而过的放牛娃,不见了曾经走过无数趟的田间小路,不见了许多许多熟悉的景和物……,……

这样的故乡,不知为何还会经常在梦里出现。

                    ——❈  完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可森 原打算清明去龚滩古镇踏春,一直以来,说不清的就对古镇有种特别的情节,但因为许多原因终是没去成。 还是回了...
    沐清湶阅读 9,390评论 1 7
  • 七思木——忆那些年的夏天 从念中学开始在学校寄宿,一年在家的时间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少。渐渐地,每年回家,都会少一...
    半白的日记阅读 609评论 9 7
  • 今天的语文课上,学到“出”这个生字时,我鼓励学生用“出”组词语。一个孩子大声说,“出牌”!我顺势说到:“你...
    蔓草漾阅读 944评论 0 0
  • 今天学习的内容不是很多,就无参/有参构造函数,拷贝函数,还讲了写初始化列表。下午基本就是跟着老师敲一个游戏的代码,...
    yumi28阅读 173评论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