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带也叫适合居住带,太阳系宜居带就是太阳系中适宜任何动物、植物、以至于微生物生存的一个范围。以下做详细说明。
宜居带的理论基础
宇宙的大部分空间对于生命来说是险恶之地,只有很少的地方能成为生命的绿洲,并为生命的出现与发展提供合适的大气、适宜的温度、液态水。虚无的空间、炙热的恒星、气态的行星表面都难以驻留生命。似乎很难明确的给出生命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地球为生命提供了最基本的环境之后,无论在哪个方面都为生命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栖息场所,而地球又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颗有生命驻留的星球。
对“宇宙宜居带”的讨论,需要从空间、时间、生物多样性等几方面进行。
对于天文学家来说,“潜在宜居”行星是那种可以维持生命存在,但不一定能让人类生存的星球。宜居性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液态水和大气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一颗行星的引力会造成其主恒星的径向速度定期出现变化,而多颗行星会使得其主恒星运动出现复杂的摇摆活动。
太阳系宜居带的主要范围
宜居带的范围应该由外部边缘的低温和内部边缘的高温限定。太阳系的两个邻居——金星和火星给出了宜居带外部边界的例子。如果与太阳的距离近,行星表面就不会存在液态海洋,像金星;太远,又会被冻结。
如果将地球向外移动一些距离,或者减弱太阳辐射,就会使地球的表面温度降低直至冰雪覆盖。渐渐的二氧化碳也被冻结,形成干冰颗粒组成的云层,最终它们被冻结在两极形成冰盖。宜居带的宽度取决于该行星与地球的异同,以及恒星的大小、年龄等。
在一个有一定碳含量的岩石行星表面,如果有一个稳定的液态海洋,它就具备了产生和驻留生命的条件。相对于地球的轨道而言,金星与太阳的距离近了30%,而火星远了50%,如果从接受阳光的角度来说,金星需要减少一半,而火星则需要增加一倍才可以。
如果考虑现代人类(智慧生命)的居住环境,就会得到一个更窄的“宜居带”:即一个可以生长足够庄稼供人食用的行星。相反,一个更宽更容易定义的宜居带是微生物生存的“宜居带”:它几乎包括了整个太阳系,并在太阳系形成不久一直到现在的范围。对于其它种类的“宜居带”,则要宽于高等生物但窄于微生物。
太阳系宜居带的带宽是多少
美国滨州州立大学的天体生物学家詹姆士·卡斯廷和他的同事将“持续宜居带”定义为:在恒星周围的一个类地行星,拥有一个含有氮气、水和二氧化碳的大气,并且形成的气候可以维持以水为基础的生命。他们在1993年时估计,太阳系持续宜居带的宽度在0.95到1.15个天文单位。这个宽度比哈特计算的结果宽的多,但实际上却仍然很窄。
以上是我对问题“太阳系宜居带是什么意思?它的宽带是多少?”的回答,欢迎大家在评论中与我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