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外甥的作业本,除了演草习惯不认真之外,作业本上改错的题,他从不愿意看过第二遍。这可能是导致他在学习上屡错屡犯的主要障碍。
已经上初中了,他除了没有自己明确的梦想,在整理笔记上也的确做的非常让人不满意。他不会把一张大日记本儿分成三栏,最上方位置写上主标题主要观点,左边写上详细内容,中间栏写上自己的反思与观点,右边栏备用,可以随时添加补充新的内容。
如果分栏做的不好还可以原谅,笔记也做的没有层次,不善于用红色笔、蓝色笔、便利贴及各种彩笔进行画圈儿、波浪线及做各种形式的标记符号,当然也不会有荮合文本形式的目录,查找一个知识点就非常的不容易。
若要背摘录笔记里边儿写的几要素——6W3h,更是一脸茫然。when,what time(colour,floor), who,where,which season,why ,how, 因为理不清线索,所以反思非常不严密。
要知道,比他优秀的人还比他努力,可他偏偏就不愿意那么奋力,说到底还是不善于阅读教材与各种资料,善于总结分析,归纳推理,反思提升。也就是说他的笔记是没有顺序与秩序。
除了无序之外,他更多的是特别容易动心。就想《学弈》课文里讲的那样,三心二意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成为常态。写作业之后,不是一会儿要上厕所,就是要吃苹果,完全与张倩老师要求的″作业之前办完所有的事"大相迳庭,可他奶奶乐意,爸爸不管,妈妈怎么也管不了。
另外就是特别容易偷奸耍滑。计算题他愿意跟我口答而不愿意动笔,做错的题他看一遍就会了,不愿意重新再算第二遍。基础的题会不慎做错,拔高的题会故意绕过去障碍不做并放弃,拒绝接受新的忠告——借口总是说“老师不让演草、写过程……"。
举措建议如下
1.坚持原则,奖惩分明
很多时候,我们都爱自我安慰,孩子还小。所以我们能原谅他们很多不足。这没有错,孩子需要慢慢引导。但是小,不是不教的理由,很多习惯和规矩,正应该在小时候得以建立。一口乡音哪怕几十年后都难以改变,就因为幼时的语言习惯已经根深蒂固。
小学班主任们都流行一句话,一年级没教好,后面五年都是自己苦自己。原因就是在一年级时若是没有让孩子建立规矩意识和培养出好的学习习惯,剩下的五年你就不得不充当消防队员,扑灭四起烽烟,灰头土脸。所以有经验的老师都舍得在一年级时不遗余力。
对家长来讲,道理一致。
所以,一开始,家长就要把握住自己的教育原则,不容退让。我想,奖惩分明,是应该让孩子明白的底限。“爱哭的孩子有糖吃”,对家长而言,只是轻松了眼前,结果是她会越来越爱哭,你不得不一次次给她想要的“糖”,直到给不出。模糊奖惩的界限,谈不上教育。
2.奖励,物质和精神并重。
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一个人在不受任何激励的情况下,他所能发挥出来的潜能只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在物质奖励状态下能发挥潜能的百分之五十,在得到适当精神奖励的状态下,能将能力发挥至百分之八十,而百分百甚至超常发挥的,则是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共同的作用。孩子天生就有竞争性。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奖励,早已超越奖品本身的价值。
3.惩戒,责任感是最终目标。
奖惩,是教育的左右护法。适当的惩戒是成长过程的必需品。但是目的不是让孩子屈服于大人的权威,更不能成为伤害,而是为了建立孩子的责任感。让他明白,任何时候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惩戒的方式也并非只有打骂或者禁止这样简单粗暴,很多具体化的方式,会更有针对性,起到更好的效果。
有些苦果,必须让孩子亲自去尝一尝,他才会懂得该如何与身边的事物相处。
4“旁敲侧击” 减少说教
最难堪的,就是家长的话只打动了自己。有时我们声泪俱下,可面前的孩子却在数着地砖。
当孩子不愿意沟通或者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沟通的时候,也许可以试着选用另外的语言。可以尝试书信交流,转发朋友圈儿公,开放大孩子优点,举办读书交流会等活动进行沟通交流。
04因材施教,教无定法。
很多时候,教无定法,并没有一定的教育公式可用。个性的特殊与人性的复杂决定了教育的难度,对教师而言,也不过是一定程度上的“见多识广”,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依然得想方设法去寻找最合适的方式。但可以确定的,有效教育的前提是真正了解他。用心观察,注意细节,对自己的孩子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因材施教。
孩子一直在长大,我们无法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他。也正因如此,陪伴和教育的过程奇妙而充满期待。珍惜这段时光,在乎所有的细节,让孩子在我们用心呵护下,成长美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