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小山村,那些弯弯曲曲的山路,那段回不去的旧时光,赠予我温暖,赠予我走出去的勇气。
我出生的地方极为偏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小山村,没有柏油马路,仅有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而我的父亲就是骑着这辆车奔波于那些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为了一家老小,早出晚归。
那些山路上不知撒下了多少汗水,我只知道去城里时可以一路下坡,自行车的刹车是每天都要检查的;而回来时却要一路上坡,此时恨不得没有这辆车,因为此时人是车的奴隶,一路推着它不断的爬坡。
三年级之前村里有村小,我就在村小里学习,从来没觉得学习有多难。三年级后,每天翻过一道沟,走三十几分钟的山路才可以到学校,那时以学习为乐,每天按时去学校,中午吃着母亲准备的干粮,没有觉得有多苦,只是耳边有父母的絮叨:好好读书,好离开这个山沟沟。
初中时,走的山路比之前更远了,要走四十几分钟到镇上上中学。中学的课程难了许多,心里想着父母的叮嘱:好好读书,这是你的出路。所以每节课都不敢放松,认真的听老师讲课,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没想过抄作业,因为心中只想着我要努力,我要走出山沟沟。那时老师也厚待我,看着中午不回家的我啃着干馍馍,老师会把做的菜分给我,心里默默的感激着老师对我的好。
我的物理老师也特别好,她是图书管理员,把图书室里的书借给我们几个女孩,那时书真的是太缺少了,自己又没钱买,第一次读了《一千零一夜》,第一次知道了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多么希望自己也有一张魔毯,可以每天坐着它去上学。为数不多的几次阅读,让我有了要去更大的天地里去读书的夙愿。
考上高中进了城,乡下娃进了城,终于明白了父母的叮嘱,原来我的村子是多么的落后,多么的偏僻。自卑感油然而生,以前学校里的骄傲荡然无存,开始喜欢躲在角落里,不愿被看到。
而父亲会骑着自行车每周给我送饭一次,冬日里往往是母亲精心腌制的咸菜,春天就有了山里的野菜,秋天有山里采摘的蘑菇,那些暗淡的日子里,父母一如既往的为我撑起了一份温暖,只要每次看到父亲,来去匆匆的背影,我所有的不甘,不快都会随之消散,因为我没有理由消沉,我需要的的是学会自己调节,学会自我成长。
后来弟弟考上了一中,那年我高三,几周回一次家,送吃的责任落在了弟弟的肩头,每周天下午,他就会带着母亲准备的吃食到学校,虽然那会条件已经好多了,食堂的饭菜也很可口,但是还是惦记着母亲准备的吃食,那些简单的是食物,现在想来是牵挂,是慰藉。
上大学去了省城,为了节省开销,我是跟着表姐第一次离开这个小城。第一次出远门,没有害怕,后来多次一个人乘着火车来往于省城和凉城。多年后的今天,父母才叹息说,那时怎么就没去送我上学,怎么会放心让我第一次出远门,言语中满是自责。
现在不惑之年的我,回首曾经的求学之路,才发现原来没有白走的路,所有走过的都算数。因为有父母无条件的支持,才有了走出去的机会。虽然从小到大上学的路从未平坦过,但是父母给了我走出去的底气,他们无怨无悔的支持着自己的孩子。
弘一法师说:“终有一天你会静下心来,像个局外人一样回顾自己的故事,然后笑着摇摇头,浮生不过梦一场,所以能够治愈你的,从来都不是时间,而是内心的那份释怀和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