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班上有个调皮的小男孩,他总是喜欢招惹其他孩子,一会儿推下别人,一会儿踩一下别人的脚。
每次都是班上几个同学在课上打他的小报告,他一脸的不高兴,但最终也能接纳我的建议,主动跟同学道歉。
可这样依旧没办法减少同学对他的不满。
几次之后,小男孩不开心了,他开始抱怨:“我都已经道歉了,他们为什么还不高兴?”
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孩子还不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其他人造成困扰。
有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孩子对这个世界认识不够,经验不足造成的。
遇到这样的情况,讲故事比讲道理更能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思。
听了这个孩子的不解,我想到了自己曾经读过的一个故事,于是我不再做孩子们的和事佬,处理他们的小矛盾,而是跟他们说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
02
听到“故事”两个字,本来叽叽喳喳想“讨伐”小男孩的同学,一下子静了下来。
全班鸦雀无声,准备听故事了。
以前有个小男孩,总是喜欢跟自己的朋友开玩笑,比如趁朋友站起来的时候把朋友的椅子拿走,让朋友摔一跤。
又或者故意把脚伸出来,绊倒经过他的朋友。
小男孩每次做错事都会跟朋友道歉,可是,渐渐地,小男孩的朋友越来越少,大家都不再跟他玩了。
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自己已经道歉了,朋友还会不理他呢?
他跟妈妈说了自己的困惑。妈妈跟他说,这样,每次你让朋友不开心了,你就在这块木板上钉一个钉子,你道歉以后再把钉子拔掉。
一个星期之后,你再看看木板的样子。
一个星期后,小男孩看到木板上虽然一个钉子都没有,但却布满了钉子留下来的孔。
看着密密麻麻的钉孔,男孩有些震撼,也似乎明白了朋友们为什么会离开。
妈妈跟男孩说:“道歉的确会让当初的难过消失,可是伤害却依然在,这才是大家都不想跟你做朋友的原因。”
03
这个故事跟我们班小男孩的经历有些相似,这让他开始思考,为什么道歉之后别人依旧会不开心。
这就是故事的魔力,故事会用自己特别的方式让孩子不觉得自己是在被教育
但故事里暗含的道理却可以引发孩子的思考,让孩子理解自己所面对的状况。
既然故事的作用这么大,我们每个家长,每个老师都要学会用故事这个法宝,去引导孩子思考。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故事的确很有用,可是我没有那么多故事啊!怎么办?
第一个秘诀,那就是多读颖之老师的文章。
我会介绍不同的绘本,同时也会在文章里讲故事,这些都可以成为您跟孩子讲故事的素材。
第二个秘诀,学会改故事。
有的时候,我们原本的故事不太符合孩子目前的情形,所以我们要适当修改故事,让故事更适合引导孩子思考。
第三个秘诀,学会编故事。
这点需要我们根据孩子的状况临时编一个类似的故事,注意故事不要用孩子的名字,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在变相地批评他。
这个编故事的境界当然就需要自己不断阅读,不断尝试才可以达到。
今年颖之老师会陆续推出一些课程帮助大家达到这个能力。
让我们一起期待今年有更多的改变,更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