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一张电影票,只是流传在影迷圈子的一种说法。
否则严格讲,多数影迷欠下李杨的,应该是两张电影票(《盲山》、《盲井》)。
说实话,《盲▪道》上映 5 天仅 30 万的票房,二哥没想到。李杨被骂成武功全废武林败类的网上阵势,我更是没有想到。
在二哥看来,这不是一个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美好故事,而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影迷反扑事件。固然,当《盲▪道》远离三大节的海外道路,转而谋求龙标过审的地上之路,多少已经透露了它的惨灰色与无奈妥协。但是,那群抱着重温“盲系列”的狂热影迷,是否把《盲▪道》强行放置在了一个过于尴尬的位置。
毕竟,他们也不见得会把一心拍烂片的人,骂到如此狠。更何况,李杨就是电影没拍好,仅此而已啊。难道,你我连接受一个导演拍出一部不好作品的平常心都没有了。这只是他的第三部片子,不应该被宣告职业生涯终结。
正文共: 2590字
预计阅读时间: 7分钟
最近,李杨很尴尬。
微博上的@剑客李杨,卖力吆喝着“十年磨一剑”的新作品——《盲▪道》,然而为他打call宣传的业内人士,寥寥无几,仅有的几家自媒体,也不过打着为博眼球的抒情标题,助其来一轮卖惨式营销,既不走心,也不真诚,反而败尽了观众对导演的信任和好感。
这部“盲”系列收官之作,从立项之初到发行,历经一系列坎坷,上映5天,排片率仅有0.1%,上座率仅有5%,票房仅三十万,并且从公映之前就受到来自四野八荒的讨伐(即去年北影节崩盘场),豆瓣4.8的评分,堪比郭小四的《小时代》之流。
讽刺的是,如果是水军打一星,也就罢了,批评者大多是李杨的铁杆影迷,对其“爱之深,责之切”。他们对《盲井》《盲山》有多深厚的感情,对《盲▪道》就有多彻骨的失望。
《盲▪道》作为一部关注流浪儿童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被诟病最多的,就是虚假。故事假、人物假、人工加温的感情假、不伦不类的配乐也假,尤其《盲井》《盲山》的真实和冰冷,折射出这部温情的《盲▪道》,愈发像个笨拙又虚假的公益宣传片。
如果抛开前两部电影,单纯来看《盲▪道》,这部作品真的有烂到需要质疑导演人品的地步吗?
从表象上来看,李杨不是一个合格的演员,也没有调教出合格的搭档,剧本不力是一方面原因,演员的人物塑造是另一原因。落魄大叔赵亮和流浪盲女晶晶作为男女主人公,性格是模糊的。很多时候,观众难以解释两个人的行为动机。
比如,曾经的当红歌手赵亮出狱后,为什么一定要靠装盲人乞讨为生?小女孩晶晶有机会与警察交流或是被送往福利机构,为什么坚持不去,一定要守着赵亮家门口追随另一个乞丐?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剧情设置也有很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两人从刚开始的相互排斥到后来的相互信任,只是因为赵亮发现女孩后背的伤疤,继而产生同情心,这个之前几乎没有情感铺垫的转折,来得太过生硬,以至于接下来赵亮一次又一次冒着危险去救晶晶的桥段,显得没有说服力,而小女孩突然cosplay《杀手里昂》女主角,想在长大后嫁给大叔的动机,更是来得莫名其妙。
做作的台词和抒情的配乐,外加一些细节处理上的bug,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线,从始至终令人不适。这也是大部分人感到虚假的原因。
李杨本意,是想通过街头的两个乞讨者相互取暖的故事,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救赎与自我救赎,在这个过程中探讨文明社会表象下,底层人群的生存现状。
能够选择这样的题材,他就不指望靠这部电影赚钱,只是希望观众看过这部电影,能去多多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
立意是没问题的,诚意也有,错就错在,李杨选择了自己不擅长的表达方式,打起了温情牌。关照现实的作品走温情路线,但凡情感上不够克制,就会显得虚假,更何况制作本身,也有不少硬伤。
这点难为李杨了,自制自编自导自演自剪,任何一环出问题,都会毁了这部电影,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后期为了过审,又不知经历了多少轮阉割,最终呈现在大银幕上的效果,不难想象。
李杨在最近的访谈以及《致观众的一封信》中表示为了过审,对电影做了大量的修改和妥协;也由于资金链断裂,导致许多地方不尽人意。导演对此也十分不满意,但影片传递了他想要表达的大爱以及对底层人民的关注,他觉得无愧于心。
豆瓣上有影迷表达失望和愤怒的客观批评,也有言辞之毒舌,上升到对李杨人格怀疑的情绪化讨伐,当然也不乏跟风黑。他们嚷嚷着李杨江郎才尽,锋芒不再,连最起码的诚意都没有了,才会拍出这种“垃圾”电影……对于李杨对自身创作困境的“辩解”,影迷们并不买账,觉得这些统统不是“拍烂片”的理由。
但拜托,你们是在逐梦短评圈?
如今的批评者和当初的赞美者,兴许是同一波人,看着这些评论,心里多少会有些替李杨鸣不平。电影虽非高水准之作,也并没有糟糕到只配打一星的地步。可以批评作品本身的问题,但质疑创作者的诚意和初心,未免有失公允。就因为创作者是李杨,我们寄予的期望值太高,就该如此苛刻?
至少这部电影,在我看来不完全是虚假的。它向我们呈现了当下中国社会真实存在的现象,这些现象的背后又是什么?城市中的乞讨者,究竟有几成真几成假?农村是否买卖儿童事件泛滥?乞讨行业贩卖儿童这条黑色产业链究竟有多长?水有多深?这部电影即便被批的体无完肤,只剩下情怀,它的社会意义也是有价值的。
曾看过南周的一篇关于新疆流浪儿童的新闻特稿《伊利亚的归途》,被拐卖的维族儿童在他们所谓“监护人”的控制下在中国的大地四处偷窃乞讨,他们食不果腹、衣衫褴褛,“赚”不回钱便会遭到毒打,一幕幕画面至今想起都觉得触目惊心。
最近的汤兰兰事件,不少网友表示难以置信,我相信这件事的真实性。因为我曾采访过的一位农村女孩同样有过类似的经历,被父亲毒打、被家人性侵、唯唯诺诺的母亲也保护不了她,不敢声张,在她封闭落后男权思想严重的家乡,这种事比比皆是。
朋友说那些不相信的网友可能被安逸和善良限制了想象力,其实社会看似文明进步的表象之下处处是黑暗,可怕的是有些真相擦亮双眼都永远看不到。
所以我庆幸这个世界有电影,有李杨这样的导演,有他带来的作品,即便这一部《盲▪道》怎么看都是一部粗糙的失败品,或者也可以说是一部从地下到地上转型的“牺牲品”。
《盲▪道》没有满足文青们对李杨作品的期待和想象,可能他们心中的李杨已经堕入深渊了。
有多少人,许过这样的承诺
但是我心中的李杨,依然是那个在地下逆风而行、手持利刃勇敢揭开社会鲜血淋漓的疮疤、用电影拷问人类灵魂的理想主义者,他只是在这条黑色道路上,不小心滑倒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