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因为优秀才有了优秀的朋友,不是有了优秀的朋友才变的优秀
今天这个话题要分两大类型和六大特性进行逻辑讲解。
人是因为自己优秀了才有了优秀的朋友,而不是有了优秀的朋友才变得优秀。
有的人觉得是上天的不公平,把他放在一个平庸的圈子,自己找不到努力变优秀的方向。借口优秀的人都是有有秀的圈子,优秀的背景才优秀的,如果没有那些现成的,谁也优秀不起来。
好像不无道理,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坏境确实能影响一个人,但又有多少人天生近朱呢?事实上,就算一个人天生“近朱”,如果自己不努力,最多也只是感染一点气息,不努力,你在一个优秀的圈子只能是最下层的人。就像古代书香世家的书童。而更多的人是从平庸的圈子里,自己先变得优秀,才有了优秀的圈子。
比如俞敏洪,农村出生,只身进入北大。用他自己的话说,刚进北大时,自己要多土有多土,连普通话也不会讲,没人愿意和他交朋友,可是经过他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他的北大圈子,有了现在的圈子。看看如果他自己不优秀,就算是进入了人才辈出的北大,也融不进那个圈子。
我也曾抱怨,为什么我不是出身在书香世家,为什么我的亲人都是些世俗之人,不仅自己不爱看书,没内涵,还反对我看书,要我去跟堂兄表妹打牌聊天。可是这些都是我不喜欢的事。我多么希望,我是一个出生在家里人都很有文化的家庭(我只是希望在有文化重视修养的家庭,而不是有钱的家庭。)督促我学习看书,事实上我抱怨没用,既然自己过去没有,那未来就等现在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于是我开始努力学习,看书写字,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我也拥有了三三两两好读书学习的朋友,并且浅略进入了我想要的文艺青年的圈子,认识了些作家,画家,琴师等。家里人说我不合群,我想用刘墉那本《你以为你在合群,你只是在浪费时间》里的一句话回答他们,我不属于那个圈子,为什么要去合那个群?我要珍惜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带着活力四射的身体享受自己眼中的美。
不是别人太功利,只是和你不是同一类人,没有共同话题,怎么成为朋友?这就涉一个定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是很明白的。但是很多人都是很被动的被分配,却不曾想过自己去争取。自己家庭没办法送自己进入好的学校接受高等的教育,就甘于平庸,被分到了平庸的人群中去,还整天幻想认识牛逼的人,然后得到提拔,最后回到那个平庸的圈子耀武扬威。事实上,要想认识优秀的人,首先得自己变优秀,决绝脱离那个平庸的圈子。或许要经过几年孤军奋战,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你想认识的人,而此时,多年前你想进入的圈子会不知不觉圈住了你。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已经成为了那类人,自然而然就会有和你同类的人被你吸引过来。
讲到这,我突然想起一次看马云演讲,听到他说的一句话:“人性往往不喜欢雪中送炭,人们都喜欢锦上添花。”多么深刻的一句话,我感觉整个人三观被刷新了一次,那感觉好极了,就像疲惫的身体洗了个热水澡般舒畅(一般人听到有背于自己一向认知的知识观点时都会很排斥,但我是个奇葩,喜欢被洗脑)。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篇讲人脉圈的深度文章,讲的是一个大学生问一个教授,一个人是该努力去经营自己的人脉还是努力去奋斗最求做一个优秀的人?教授说,在你还不优秀时,你的人脉也不过都是些和你一样不优秀的人,没什么价值。而只有自己优秀了,才会进入优秀的人脉圈。很奇妙的是,当你优秀了,进入优秀的圈子,人脉并不需要可以去经营,大家都会主动来帮助你。因为对于优秀的人来说,证明自己是对的远比得到报酬更重要。
现实的讲,人的社交,就是一种价值交换。
虽然人们自觉不自觉的都不大愿意承认这个事实,但事实就是你有什么价值就有什么样的朋友。我们交朋友都追求个志趣相投或是志同道合,潜意识就是希望找到一个等价交换的朋友。而人基本都不喜欢做被索取者,却习惯的想去索取。所以我们很少能够跟一个比自己差的人成为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