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好吗?
有些时候在不知不觉中走着走着就走远了,从而忘了回到起点看一看,伴随着一阵狂风和一场暴雨带来的机会,我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如果没有特意去回想,实在是没想到距离我上次回老家已经有半年时间了,从过完年之后开学一个学期以来都没有回过老家,尽管有周末,可是每每到周末的时候,总是会用两天的时间来恢复在工作日被消耗的元气和体力,久而久之对于老家的记忆也就渐渐模糊了。
谁也没想到,那个晚上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席卷了我们那个小村庄,各种树木被拦腰折断,甚至连那棵百年榕树也没有幸免,铁皮房顶连带着木板被狂风席卷至陡峭的后山坡和广袤的田野之中。在此之前,我只在电视上和网络上看到过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情景,今天是第一次亲身经历,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要用“灾”来形容这一类的事情,对比狂风暴雨来临之前的场面,已然不复昨日,干净宽阔的余坪和公路已然成为了各种树枝杂物的“游乐场”,看它们自由随意的四处歇息的模样,可想而知,在昨晚他们经历了一场“狂欢之夜”。
过去挺好的。
与楼房的数量相比,乡间小路上的人实在是算不上多,甚至可以说几乎看不到,实属有点安静的可怕,它怎么了?现在的人们总爱回忆从前,怀念从前的黄昏,虽没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但各家的屋顶在傍晚时分都会飘扬着袅袅炊烟,与天边那金黄的晚霞交相辉映,碰撞出一幅悠然惬意的画卷,画里有肆意奔跑的孩子,不绝于耳的笑声、喊声萦绕耳畔,怎么算不上“世外桃源”呢?
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寻平衡一直都是个难题。清澈见底的小溪在还没有消失之前谁也没有意识到它的美,直到它被水泥三面包围,变成千篇一律的模样,人们才想起它的过往“容颜”,原来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真的存在,而我也曾亲眼看到过感受过,可它也终究还是成为了过去和遗憾。
忽闪忽闪的路由器,连接着流畅的网络,可我却怎么也联系不上“人”。他们都离开了这里,再好的网络都无济于事,儿时的小伙伴都已长大,从前说过的那些天真无邪的“约定”早已不见踪迹,甚至连人也一样。在靠嗓子作为通讯工具的从前,人们的距离似乎没有这么远,只要在村子的这头喊一声,整个村庄都能听到,人们就是在一来一往的呼喊声中编织出了一张偌大的情感网。今天,我们在网络世界到处穿行,可以看到全球乃至地球之外的世界,仿佛世界就被自己掌控于手里的那方屏幕之中,当放下手机时,便觉得失去了全世界,有时觉得自己是可以操纵全世界的人,有时又成了被全世界抛弃的人,循环往复,变成了四处游离的“孤儿”。
未来会好吧!
未来,一个在人类史上经久不息的话题,有那么多的人用尽了毕生精力去寻找去创造,不论是在几千几百年的他们还是现在的我们,都始终怀着未来会更好的信念在往前奔跑从不停歇。
想起一百多年前李鸿章出使欧美返回国内时,他明明有满肚子的话想要说,却不知从何说起,因为他知道那时中国和欧美国家相比,落后的不仅仅是几十上百年的经济水平,更重要的是思想上已经落后了一大截,思想的转变远比发展经济要困难的多,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电视剧《觉醒年代》,剧中展现出的那一批进步青年为了唤醒国民的思想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一百年前的各路青年不畏艰苦,敢于打破封建制度,拼死冲出思想的禁锢和镣铐,在一片黑暗中撕开一道裂缝,让进步文明的光破云而出,现代的我们又怎么会没有信心去相信未来呢?天安门广场前的那一声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便是新时代的青年许下的最坚定最骄傲的承诺。
莫泊桑曾在《一生》中写到:有时,我可能脆弱的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久的路。过去,现在,将来,经历过的,正在体验的,憧憬中的,都终将成为造就完整自我的那一块块拼图,如果不小心丢失了一块,就让它作为独特的象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