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的冷热程度为温度,在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C)。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热能使温度上升,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导热性。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非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差。

1.理解温度、热传递、导热性这几个核心概念,能利用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能依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正确操作简单的实验仪器,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能诚实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温度、热传递、导热性的概念,能运用学到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有认识与科学原理间相矛盾的迷思概念。

三、教学准备

1.教具:课件

2.实验器材:烧杯、水(冰水、温水、热水)、酒精灯、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金属棒(铁棒、铜棒)、非金属棒(木棒、玻璃棒)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触摸教室中的铁与木头,为什么感觉铁比木头凉?

2.从温度、热传递、传导性这几个因素出发设计答案,供学生思考选择。

【铁的温度比木头低】

(二)温度:冷&热

实验探究一:

1. 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小组实验,增强学生对温度的感性认识,同时意识到自己的感觉并不是可靠的。


2.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对温度有理性认识。【对温度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

  (测量手、铁、木头温度)

3.如何改变温度:加热


4.总结反思:收获【温度的概念、温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热与热传递

1.思考:为什么清水温度会升高?

2.生活实例:为什么冬天用热水袋可以暖手

【热能使温度升高,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3.热是怎样传给我们的?

【热传递:从高温的地方到低温的地方】

实验探究二

4. 热在固体中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先预测——再实验【指导学生使用工具进行实验】

【在固体中由高温的地方传至低温的地方】

5. 总结反思:科学定理和收获(回顾导入问题:手的温度高于铁和木头,热传至铁和木头)

(四)导热性

实验探究三

1.思考:金属与非金属的导热性相同吗?【学生给出自己的回答】

2.热在不同固体中的传递【实验】

不同物质传递热的能力不同

3.总结反思:【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导热性。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非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差。】

  回顾导入问题:铁的导热性比木头好

(五)巩固小结,联系生活

1. 总结所学科学定理

2. 认知回顾:再次思考导入问题,用所学定理解释

(六)布置作业

       观察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尝试用本节课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例如:暖气片是用什么材质做成的?为什么选用这种材质?

(七)板书设计

               热

              传递

 高温            低温(升高)


              导热性

金属(良导体)﹥非金属(不良导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物质的导热性与热传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温度、热、热传递、导热性几个核心概念,通过...
    于帅_fa84阅读 429评论 0 0
  • 《固体中的热传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热的传递实验和热在不同材质的细棒中传递的实验,使学生...
    孙冬雪00阅读 471评论 0 2
  • 第二组成员:董小菡 高玉荣 任丽丽 不足点: 一、我们在之前的教学设计中没有考虑到学生先前的经验,没有充分利用学生...
    高玉荣Cloris阅读 594评论 0 0
  • 燕窝最好空腹吃,才能最大吸收燕窝中的营养成分 做辣妈,还是做斑马?为什么产后孕妇妈妈容易长斑?其实跟孕期胎儿抢食妈...
    乖乖愛闲逛阅读 487评论 0 0
  • 暂记
    青夜子阅读 18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