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于八十年代末,成长于九十年代,高中毕业于二零年代。可因为社会大环境,我不得不跟随父母不停的搬家,不停的转学。不停的学会告别。
1、 出生之地
我出生在新疆喀什的一个小镇。因那里总会动乱和戒严,两个女儿的我家在我长至四岁左右搬离。实话我对小时候基本没有印象,只是依稀记得家里养了很多的鸡仔。还模糊的记得跟邻居一个姐姐抢一根黄瓜吃,因最后那姐姐只给我留了个黄瓜屁股,我一屁股坐地上大哭。
后来大了这个镜头偶尔出现。我跟妈妈说做梦了,梦到一个不认识的姐姐跟我抢黄瓜妈妈说这是真的,我才算肯定了对小时候很少的记忆。
2、 父亲老家
1.城区
新疆回来后,我们就回到了父亲的老家,在一个镇上暂住了2年。跟当官的姑父同住一个街道。房子是他托人借住我们的。红砖灰瓦的房子没刷外墙倒也干净。自家独院,街道院落整齐,墙挨着墙,门隔着门。可以玩的同伴不少,虽然忘记了长相,但打打闹闹的热闹还是一直留在脑海。
2.乡镇
姐姐到了入学年龄,这个镇的人口比较密集,户籍不在此处上学的事情一直没有落实。我们又投靠了个稍微偏远镇子的伯伯。姐姐直接入学一年级,我入学幼儿园小班。我们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好朋友,经常走动很是亲密。可随着大环境,我们当地煤炭的开采量减少爸爸失业了。没有文化的他只能选择带着妈妈再转战穷困乡下的爷爷家。姐姐五年级毕业升入初中。可我才刚上完二年纪,又要跟朋友告别了。那个扎着两个麻花辫喜欢穿米白娃娃衫的精神女孩至今我都没有忘记她的面容。
3.乡下
去到乡下,没有镇上的整齐房屋和宽敞马路。也没有穿着干净都说一口普通话的同学们。我用了好久适应了泥水路,适应了满口方言的同学们。更适应了晚上放学回来应藏在树荫下的这一簇那一簇的房子。屋影交织在树影一起,梭梭的随风移动,甚是诡异。以致我住了三年多总觉得背后有人尾随。晚饭后总不敢出门。
庆幸三年多结交了几个关系不错的同学和几个远方本家同龄的伙伴。我们会一起结伴吃饭(乡下的父母经常因为农活不会回来做饭孩子吃,邻居或同学看见都会谁家有大人把孩子一起拉到谁家一起吃。从不计较。)也会在五一十一之类这种日子一起约了徒步3小时去到远处的荒山打野枣。野枣很酸涩基本无法下咽,但是就是喜欢采摘。尽管山上据说晚上还会有狼和蛇出现。我们还是会两三结伴分组从不同的山道上山。去探秘谁选的路比较好走比较近。但仿佛去过那么多次都没个答案。但仍然了此不疲。
也许那种经过等待和守候过的焦急,大家都平安到达目的地才更让人期待。
这群前后居住的小伙伴和同学陪伴了我余下的小学时光。
初中离家很远,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程。学校聚集很多其他村的学生,同班的大都不认识。三天下来好容易我找到了个隔壁村的一个小学同校校友,约好了一起放学。人高的玉米田女孩子是不可以独自放晚学的,很不安全。从此我俩彼此的安全感是对方,我们很快就如同姐妹亲密起来。我家村子更远些,爸爸会尽量提前在同学和我分开的村口等候。
上了一个星期,送姐姐去南方外婆家打工的妈妈终于回来了。一同回来的还有大姨家比我大的多已经是裁缝的表哥。我甚是兴奋,因为外婆家太远,看到那边的人仿佛看见外婆般亲热。
兴奋仅持续了一顿饭的时间。饭后我被告知明天退学转去南方外婆家上学。学校舅舅已托人办好。我满脸懵的连夜去告别小学本村的几个密友和那个刚上初中就要分开的陪我一起回家的初中同班生。我哭着对她说一定再找个人作伴同行,哪怕是别的班的。
我忘不掉小学几年陪伴的同学和伙伴们一张张熟悉的脸,更忘不掉每天一起夜路的新同学总在分别的路口嘱咐:“路上慢些,别怕,前面门面多,伯伯也应该快到了,半路就能接到你的,别怕!”
尽管不舍,可是拖了很久病的妈妈需要娘家人人帮衬治病,因没学费考上高中却撤学的十五岁姐姐独自在南方打工也需要被照顾。
就这样才上了7天,我就去办理退学。来不及过多的告别,第二天跟妈妈踏上南方的火车。爸爸负责善后,处理没卖完的粮食,还有未还清的债。
三、南方小镇
到南方2个月后,爸爸来了,带了老家的花生和大枣。还有小学同乡给我写的被泪打湿的信。她们的不舍追随者爸爸到我身边,而我追随着母亲讨生活。
这里不同我们北方的山地,这里沿河建房。初入新初中的我因为没有参照物走丢了几次,迟到了很多次。
来不及多想,来到这里太不容易了。我开始适应这更复杂的居住环境,适应像外国话似的南方方言。渐渐,也有了不错的可以结伴的同学。但最终都未交过心。
因为一直租房住,为了追随父母的工作场所。后期我们又搬过几次家,我又转了2次学,换了很多同学。我的脸盲症也许是这时开始的吧。就这样三年初中结束。
高中,同学来自各个镇,方言更多化。我更没再交过朋友。只是跟同桌和前后座交流下而已。高中二次文理分班后,再经历告别和迎新。但我都没有感觉了,这对我来说太习惯了。
也许是太害怕这种失去,我仿佛从进入南方后就不再有能印入脑海的同学或好友的印象了。追随着学校的节奏考试分班换同学。
四、踏入社会
因为户籍和政策我没能参加高考,在高三毕业考试后便退学了慢慢走入社会。最后的毕
业照都被老师遗忘没喊我去拍。还是班长通知我去拿了毕业证书。从此我仿佛失忆般忘记了高中三年。三年的学习很辛苦,却更遗憾。我整整5年不摸书本看杂志。没能参加高考我很遗憾很怨恨跟自己赌了气。
后来,我就没了自我,家在哪就在哪上班。跟同事只是礼貌的相处和合作。离职换工作后便再不会联系。这是那么多年的习惯。换住所换工作也从没失落过。这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吧。
婚后,我开始按部就班的生活,追随父母追随孩子,尽量工作离父母和孩子都不太远。这都是毕生不能所弃的。
老公因为工作在外地发展,我没有追随。一直的经历我不想让孩子再走一遍,更不想父母因为当初我们的追随再去回想他们带给我姐俩的遗憾。他们尽力了。他们当初的无奈只是追随了生活。
现今的我也经常觉得生活五味杂陈,经历的那么多像戏剧一样。但这才是真实的存在,我只是一直走在了无力的追随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