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堙埋在阴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组织中的星云,看到正在酝酿中的宇宙。孩子的存在是无限的,它是一切。- 罗曼·罗兰
发表了上篇文章《意识形态 | 之,二篇》后,我意识到可能会有些朋友对“孩子心态”有疑问。比如,成年人的世界,哪里容得下“孩子”当道?
这里明显有个理解上的偏差,我们今天来阐述一下。
01
听身体的
我们所说的孩子心态多指精神状态,不是行为举止上的“小孩”,毕竟是个成年人。当然,偶尔幼稚一下也很可爱,但绝对不是心智上的幼稚,成年人的幼稚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情趣。
我也常常很“幼稚”地做了很多蠢事,但事后,我又很开心自己做了蠢事。成年人做蠢事是有内在需求的,你应该感到高兴,做蠢事说明你听从了“身体”的指挥,而不是“大脑”的。
我们总是克制自己不干蠢事,因为我们总是用“脑袋”权衡利弊、评估后果,而不去顾虑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造成的结果就是,自己和自己不断地拉扯、纠结、痛苦,最后大概率是后悔的。
内耗就是这么产生的。感觉似乎什么事情也没干,但身心俱疲。
你应该第一时间听你内心的召唤——就是身体的反应。身体的反应是最直接、最真实的,通常,那就是你想要的答案。
如果用小孩的眼光来看大人,他们一定认为我们干的那些蠢事才是对的,我们认为对的事情,他们会认为很奇怪。
我们已经下意识地做了“错误”的判断,认为孩子的心态和行为是不正确的,所以才会觉得这两者之间有矛盾。
真实情况是,大人们的认知已经固化了,我们看到的世界和孩子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孩子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的感触来探索、了解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前所未有的。如果他们盯着一朵移动的云、看着搬运食物的蚂蚁而出神,千万不要用大人的眼光说:“你在发什么呆呀,赶快去写作业吧......”
你根本不知道这个状态就是“心流”。
成年人的世界是很少出现“心流”的,如果你有这种状态,那么真的要恭喜你,这是难能可贵的。
史蒂芬·平克在《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视觉感知”这一篇写到一个案例,里面附了一张图,是个平面图,如果你能在平面图的状态下看到一副立体图,那很幸运。
通常是需要技术才能将平面的东西变成立体的,比如3D眼镜,但如何用裸眼就能看到立体视图呢?
大部分人是看不到的。
平克引用了泰勒的一句话:“立体视觉就像爱情,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就还没有体验到。”
很幸运,我看到了一副立体图,但不是一两下就做到的,也是折腾了大概十分钟的样子,这需要极度专注才能做到。所以,等我一通胡乱操作后,终于看到了,内心非常的兴奋和喜悦,我直接大叫了出来:“I did it.(我做到了)”
等那幅立体图从我眼前消失,或者说,是我刻意抽离了出来,接着,我来来回回尝试了两三次,直到我确信自己真的看到了。因为过于专注,结束后,我觉得头晕目眩。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请不用担心,这是正常现象。文章《为什么总是没有办法专注?》介绍过,人的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专注模式是会消耗人的精力的。
专注模式,就是任务正激活网络,TPN(Task Positive Network), 当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处理任务时,TPN发挥作用。
立体视觉不是两只眼睛凭空具有的,这种回路早在大脑中布好了线。
尤其是,想要看到立体图,需要让物体极度靠近自己的眼球,近到眼睛无法对焦而产生重影。当你停止做这件事后,头晕目眩的反应在几分钟内就会消失不见的。
02
心流
然后,再来说说日常里的“心流”状态吧。这次不会像上面提到的那个小实验这么让人“用力”,相对比较自然。
L小姐是比较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如果你们记得的话,我常常强调,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当你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不会觉得那是一份工作,而是你真的想这么做。这时,你会忘了世界的存在,你只会听得到自己的心跳声。
比如,写作的时候,除了非常大声的音乐陪伴着我,只听得见敲打键盘的声音,周围一切都是静止的。我在和我自己对话。
我也常常搞不清楚,到底是有音乐还是没有音乐,我似乎在听、又似乎没在听,只是感觉需要一点音乐,而且要很大声的。后来我在想啊,也许正是这种外在的吵闹,更让我觉得内心的安定,这是一种特别有趣和协调的状态吧。
当我去思考这个现象时,才意识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嘈杂的啊,越是在嘈杂的环境里专注,越是能激发创造力。
今年10月份,《时代印痕——唐世储雕塑生涯六十年回顾》个展,我和几位小伙伴去现场录制视频,当唐老师介绍到“纽带”那件作品时,他说那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交响乐,事实上很多灵感来自音乐,他很喜欢交响乐。
“创造力”这个神奇的东西,需要有一种介质去激发,每个人所需要的介质是不一样的,发生作用的阶段也不一样,有些人是靠音乐,因为简单、易操作,但并不是只有这一种方式。
我们再回到写作,写的过程中,需要音乐,因为写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汇整的过程、糅合的过程;但是写什么,这个灵感可能来自于读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影、和朋友聊了个天、路上见到一个现象、等等。
简而言之,都是一些不经意的发现,大家注意捕捉这样的瞬间就可以了。透过阅读、电影、交谈、现象,来捕捉。
如果,你的一天24小时除了8小时睡觉,剩余16小时都在忙着工作,你连每天经过那棵树的颜色由绿变黄、由黄变绿都没发现,那即便你在阅读一本书、看了一场电影,无时无刻都在和朋友煲电话粥,也没有任何帮助,你的“心”太忙了,你发现不了身边的美好。
03
一幅画
如果长期阅读L小姐文章的朋友们,应该有发现,这篇文章的内文配图和以往不太一样,我用了一张小朋友的画。
这幅画的名称为《麻雀的游乐园》,是我6岁的外甥女画的。
提到这幅画,并不是因为她画的有多好,而是在我和她的对话中,她的创作意图让我震惊,不敢相信这是一个6岁小孩说出的话,她说的那么自然。
我说:“这幅画的名字是什么呀?”
她说:“麻雀的游乐园。”
我说:“它们都在干什么呀?”
她说:“麻雀宝宝在玩,爸爸妈妈在给宝宝们找食物,爷爷奶奶在休息。”
我说:“哪些是宝宝,哪些是爸爸妈妈,哪些是爷爷奶奶呢?”
她说:“你看,我这里画了线的呀,最下面城堡里的是麻雀宝宝,中间的是爸爸妈妈,最上面的是爷爷奶奶。”
我说:“为什么爷爷奶奶在最上面,在外面?”
她说:“爷爷奶奶老了呀,他们自由了。”
当下,我竟然不知道说些什么......
她似乎已经透过自己的生活轨迹,看到了人的一生大概就是这样的,她是那些麻雀宝宝,每天无忧无虑地玩耍着;爸爸妈妈每天忙碌地上下班,赚钱给她买好吃的;爷爷奶奶退休了,不用工作了,可以每天陪着她,所以她觉得人老了就自由了。
外甥女从小就不喜欢那些常规的学习,一说到看书、学习她就发愁,找各种理由和借口。她喜欢画画、喜欢运动,是真的很喜欢;画画、游泳、滑冰这些兴趣班是她自己要报名的,而且很享受其中。她在家的时候,也不像其他女孩子那样玩洋娃娃,她喜欢堆积木、喜欢各种各样的车子。
画画、运动,大概是遗传了妈妈、爸爸的基因。她的妈妈是学艺术的,虽然现在的工作好像和艺术没有太多关系;她的爸爸是个运动达人,爱好各种球类运动,现在参与的少了些。
她知道我喜欢看书,每次来我房间,总是带上一本书(她的绘本),她认为这是和我相处时,最好的打开方式。真相是,最后都是以让我陪她玩过家家、堆积木之类的游戏收场。
她可能不是别人眼里的学霸,但我觉得这样的小孩身心健康、内心有爱,很重要的一点,她极具创造力。我常常会从外甥女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04
总结
成年人的世界,做个孩子是指,保有孩子的心态,纯洁、善良,真诚地和这个世界相处。
真诚的前提是,不对别人撒谎;最要紧的,不对自己撒谎。
当我们一直处在这种状态时,才不会被外界的纷杂所干扰,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做什么事都会得心应手,随时进入“心流”的状态,那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THE END-
L小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