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免遗憾,特别是童年不懂珍惜,因此每个人都有点童年债。
童年债多种多样,有可能是对未来的愿望:比如说一口流利外语,比如说弹一手好琴,比如说成为医生律师科学家等等。童年债也有可能是过去没实现的愿望:是想要而买不起的玩具,是补课而漏看的一集电视剧,是差一本就集齐一套的那本书,是再没尝到过的美味,是没通关的游戏,是向小伙伴吹过的牛逼,是一个传说中的美景……甚至可能只是一句说不出口的话。
上一代的童年债,父债子还?
我们的父辈通常都是没童年的,小小年纪就中断了学业而为糊口奔波,因此他们的童年债就是上学和各种才艺。于是在我们童年时就得替他们还债,所以70、80年代的孩子总是被学习占去了时间,错过了玩耍的机会。近年常看到报道有大学生脱缰后玩得忘乎所以,深陷网游各种玩物丧志云云,皆是压力越大反弹越大之故,说到底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父辈们之所以让我们学琴、学画、学棋各种学习,无非就是因为他们小时候想学却没实现,就把这种渴望投射到子女身上。这种当不了运动员就当教练的思想确实也造就了不少优秀的下一代,很多70后80后就是在这些被强加的学习下早早有了竞争意识。我不评价这种现象是素质教育还是心理补偿,只是觉得让孩子还自己童年债的家长很悲哀。
这一代的童年债
我们这一代的童年债无非是小时候没时间玩,或受经济条件所限想得到的东西没法得到。当我们成为社会人,时间和经济宽裕起来,就想到要为童年还债了。70后小时候社会物质还没大爆发,他们一般就是缺玩,特别是文化方面的玩意,于是他们长大后就成为音乐、文学、影视消费的主力。然而加在70后身上的生活压力还是不小的,虽然他们中间官二代、富二代很多,但是整个群体还是更执着于要用事业、物质来满足心理需求。70这一代和父辈那代有相似的成长环境,因此同样是热衷于让子女还自己的童年债,只是动机隐藏得更好,手法更科学。
80后生长于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的时代,生在一个经济、文化爆发式发展的时代,既幸,也不幸。80后有红白机、小霸王(游戏潮)陪着玩,有龙珠、圣斗士(动漫热)陪着历险,有乔丹、巴乔(NBA、体育转播)陪着运动,还有各种吃的玩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物质、文化、营养、消遣应有尽有。当初70后看小说只能到图书馆排队借回来在被窝里偷看,80后却可光明正大在电视上看小燕子各种卖萌,于是各种“垮掉的一代”“小皇帝”帽子从天而降。在整个社会的共同加强监管下,80后的好日子被加了枷锁、打了折扣,很多80后的童年债就是这样莫须有地产生的。直到90后个性横空出世,00后都提钱谈恋爱了,人们才发现80后当初那点事真不算什么。
童年债经济
童年债和童年债经济都是非主流的词汇,是百度不到定义的。
有一个著名的案例---《魔戒》,一部20世纪的作品,却在21世纪在全国范围有爆发性的影响。把《魔戒》拍成电影是导演彼德-杰克逊的还童年债计划,碰上了同样还童年债的新线投资人,结果引来庞大数量粉丝前赴后继地“还债”。电影目前已公演5部(三部曲+前传1、2集),全球累积票房已超40亿$,在电影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更是不可估计。同样的例子还有《哈里波特》、《复仇者联盟》等等,都是拥有一群从小便追随的粉丝群体的作品。找对路子,从粉丝口袋里掏钱,竟然如此容易。
淘宝大家都知道吧,它是需求与市场的缩影,上面有着无数针对童年债的店铺。如果你当年很想要又买不起变形金刚,现在抱着怀旧心理想上网买一个还愿的话,恐怕会被天价吓至喷血。其它诸如球衣、球鞋、卡片、漫画等,均比原价要高上几倍到几十倍,但仍很有市场。对于无爱的人,那件东西只是塑料,对于有爱之人,那是比古董更具意义的事物。人对于心头之爱,从来不会吝啬花钱。
其实在美国对这种经济早有研究, “婴儿潮”一代是指二战结束后,1946年初至1964年底出生的人,人数大约有7800万。这代人中就包括了乔布斯、比尔盖茨、克林顿、乔丹、斯皮尔伯格等我们熟知的名人。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婴儿潮人口带动了玩具、卡通、流行音乐的成长;70、80年代,步入结婚活跃期的婴儿潮人口带动了房地产、汽车业的成长;80、90年代,步入消费黄金期的婴儿潮人口又带动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成长;2000年前后,婴儿潮人口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股市涨幅、房屋需求、国际航空、个人计算机、电脑网络和运动休闲工具的需求;从2006年开始,美国开始渐渐衰落,正因为从1946年出生的婴儿潮一代,开始慢慢步入退休期。现在你明白为何近年美国老是翻炒老概念拍续集了吧,有钱又有闲的还是这群人,营销也好、产品也好,要迎合他们的口味。
中国最近的一次婴儿潮是1986到1990年,有1.26亿人,他们是1965年至1973年的2.6亿婴儿潮的“回声”。马上要放开的“单独二胎”政策正是为他们所准备的,目的就是制造回声婴儿潮的回声!如果你是营销人,赶紧研究这群人的童年,让他们还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