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密小娴,上大学时,并没有运动的习惯。参加工作后,居然跑完了全马。
我问她,如何爱上跑步的。
她给我讲了一段话:“这样吧,你先试试每周两次,每次坚持走30分钟”。
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跟她聊天。
还是一样卖关子:“现在你可以抽出5分钟跑步了,走25分钟”。
就是这样,我一步步爱上了跑步,慢慢地能跑上半小时。
灌鸡汤,大家都会,教给别人“怎么做”才是重点。
一、像运动教练一样带员工
一天,在简书在看到这样一段话,截图跟大家分享一下:
现实生活里,大多数领导也喜欢熬汤给下属喝。
一日,一主管和下属一起就餐,期间点了一份排骨汤。
“这个汤很烫么?”主管问。
“这个……其实也没有那么烫吧。”下属很含糊。
“难道不是很烫么?我都烫着舌头了。”
上面“很烫”、“没那么烫”,并不能说明具体情况。
这样的主管也能独立负责团队,不是天方夜谭么?
现实生活里,真正有能耐的主管,深谙“指令具体化”之道。他们像我闺密小娴一样,会让员工一步步的爱上工作,达成一致的目标。他们会分解计划,让下属逐渐成长。
以下就是教练主管给员工的一份执行清单:
.投影仪的运行情况前一天下午前确认。
.复印的资料要比出席的人数多备一份,并分别放入文件夹内。
.前一天晚上准备好西装、衬衫,擦好皮鞋。
.提前查明路线,并将换乘时间计算在内。
.确定当天可以提前十五分钟出发。
这样的步骤,小白下属都能捣鼓个一、二,三。
二、冲到一线带好队伍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曾经遇到这样一位上司,他事必躬亲,下属没做好,恨不得亲自帮别人完成。
他又喜欢邀功,每次下属完成任务,只是夸人家几句,就打发人家走。然后,跑到上级面前把团队奖金全部领走。
这样以来,他干了不到两年,整个部门都散了。
他就是下图一对一的领导:
而图中一对多的领导,是我现任的主管,他带下属,有一套方法。他能把千里马带到饮水地,品味水的好甜,主动的喝水。
这份甘甜就是工作本身的乐趣。他还教了几招给我,最重要的是整理凌乱的思绪。
在头三月里,他每周的星期三4:30~5:00召开一次会议,询问大家的困难,并与大家一起商量解决方法。
他还给每人分配一个任务,提出具体时间、目标。一边观察大家的进展,一边检验效果,看准问题再利用周三集中解决。
他最令我佩服的就是他手里的“行动量化表”,有了这张表格,大家可以明白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人人都有一种超越自己的欲望。
这张表格,最花时间的是“不可能”到“可能”的转化,
我大概花了110天,才完成主管的目标。这种经历就是自我的一次蜕变,靠的是落实,而不仅仅是意志。
我至今还对主管心存感激,他让我看到他每次对下属时间的珍惜,每次对下属的严格,每次对大家的反馈的细致。
三、面包和生活一样重要
大多数上司,有这样的感叹:“员工每月拿那么高的薪水,怎么不更加卖力呢?”
金钱固然重要,生活同等重要。
虽然每位员工都有谋生的压力,但长期加班加点,没有时间陪伴爱人、朋友、孩子,这种愧疚感,冲淡了金钱本身带来的喜悦。
为此,我的前任领导借用了日本作家石田淳《这样做指导,难带的员工变能干》书中“整体报酬”的概念,大大激发了部门员工的斗志。这一理念产生于美国,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感知和认可。
随时表扬、感谢员工,将大家看成最重要的伙伴。
第二,工作生活两不误。
重视个人生活,也谈物质回报。
第三,企业文化和组织素养。
企业内部,不分年龄、经验,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自我成长与自我参与息息相关。
第四,提供成长机会。
鼓励员工参加讨论会、支持员工培训。
第五,完善劳动环境。
办公室布局不是决定因素,但微小的细节会的锦上添花。
第六,具体行动的明确指示。
不使用模糊语言。不定假、大、空计划。
以上六点,都是实在的措施,带人不光知道“我需要什么”,还要去关注“ta需要什么”。
每位下属都有自己的风格,他们不是目标执行的机器,只有在充分了解、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带着员工一起进步,分享团队合作的成果。既能拿到预期的薪水,还能获得职场的认同感。这才是未来主管要考虑的问题,也是“行动固化指导”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