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年,康熙帝用八年时间肃清三藩割据的内患。日夜悬于他心头的三件大事——三藩、河务、漕运,终于完成了最重要的一件。借着捷战余威,康熙帝又将如炬的目光,锁定在大陆之外的东南海岛——台湾。
废除三藩,清王朝的地方建制,得到统一规划,对澄清吏治、恢复经济与安定民心都有着重要意义。不过,大清王朝并未实现真正的大一统,统治台湾的“明郑”,成了最大的威胁。
明朝灭亡后,江南地区建立的南明小朝廷,成为抗清的主要力量。隆武帝时期,出了一位鼎鼎有名的大将军郑成功,因为被南明皇帝赐朱姓,封为延平郡王,故世称“国姓爷”或“郑延平”。
随后,郑氏一直以恢复明朝为使命,成为孤悬海外的一支反清力量。但随着永历帝和郑成功的去世,郑成功之子郑经即位后,“明郑”集团实际上成为割据一方的隐患,与清廷对峙二十多年。
先礼后兵
后来三藩之乱平定,国家只剩下郑氏盘踞台湾,为害福建一带。想要除掉郑氏,非你施琅出马不可。——康熙帝
康熙二年十月,清廷与荷兰联军,攻克郑氏在厦门、金门的据点,继续派使臣第二次招抚。郑经仍然坚持藩属国的待遇,声称“若欲削发登岸,虽死不允”。于是,清廷又击破郑氏在沿海最后的据点厦门,郑经逃回台湾。
第四次招抚,由康熙帝掌握大权后亲自主持。康熙帝做出最大的让步,允许郑经镇守台湾。但是郑经本就是国人,不应按照藩属国的体例归顺。由于郑经固执己见,谈判又陷入僵局。
三藩作乱之际,郑经也趁机起反。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廷进行第五次招抚。郑经则变本加厉,又提出割地的无理要求,又是不了了之。
老当益壮
将军施琅,熟悉海岛地形及人事,凡事都一定要和他商议。——康熙帝
等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接到了姚启圣等人的密报,明郑集团内部出现重大变故。郑经在本年正月病故,大将冯锡范等人发动事变,绞死郑之长子,拥立十二岁的次子郑克塽即位。
郡王年幼,内部必然生乱,正是出兵的大好时机。加上三藩废除,国内大定,康熙帝决定把握时机,挥师台湾。他调派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等人,相机行事,准备攻取澎湖和台湾;并嘱咐他们“剿抚并用,底定海疆”。
澎湖大战
臣今年六十二岁,气血未衰,尚能够报效国家。现在如果不让臣趁机剿灭郑氏,再过上几年,臣就年老无所用了,所以深恐时不我待,这次出征誓要平定敌军。——施琅
明郑这边,在康熙二十年九月派重兵驻守澎湖,严阵以待,坐镇的主将是刘国轩。郑军在澎湖很有地利优势,在最易船只登岸的娘妈宫驻扎,并设置重重防御措施。施琅在海峡彼岸,也抓紧造船练兵,打造船坚炮利的平叛水师。
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两万多名清军、两百余艘战船,从铜山出发,会师于八罩岛,虎视郑军。十六日黎明,海风吹送着大小战舰,锣鼓声震天动地,施琅带领着浩浩荡荡的清朝水师,向澎湖岛发起猛攻。
十八日,施琅用甲衣包裹着头部,召集诸将,按律进行赏罚。他大赏重伤的蓝理和援军,拟把战中退缩的将领处斩,因其匍匐请命,允许他们戴罪立功。施琅还重新部署作战计划。清军士气复振,很快攻取虎井屿。
大战过后,施琅放下个人恩怨,并没有继续追击、将郑氏赶尽杀绝,而是依照康熙帝的谕旨,着重安抚民心。几次谈判之后,郑克塽于七月十五投降,八月十八日剃发易服,明郑时代正式终结。
伍子胥是春秋时代吴国的将领,楚国国君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兄弟,伍子胥历尽千辛万苦灭了楚国复仇,最后掘开楚王墓,鞭尸三百才肯罢休。所以施琅对郑氏表现出的态度和胸怀,是很令人动容的。
弃留之争
臣认为,放弃台湾将酿成大祸,守住台湾才能让边陲永固。——施琅
等到施琅大捷的讯息传出,大家才恍然大悟:这是天妃娘娘带领众仙,在海上施展神通,庇佑清军打胜仗呢!天妃娘娘就是妈祖,是中华东南沿海一带信奉的神明,被视为海上的保护神。
妈祖的庇佑不止于此,施琅军队驻扎的八罩岛和虎井屿,原本淡水资源匮乏,但是施琅每每在潮退时掘井,不过一尺多就有甘甜的淡水涌出,保障了军队的补给。而当施琅大军进驻台湾后,那里的水源就瞬间消失了。
在攻克澎湖之前,有官员梦到妈祖显圣,告诉他:“你们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就可以平定台湾。”原来,康熙帝重用施琅,平定台湾,不仅是英明的决策,也是受到神明庇佑的正义之战。
当平定台湾的捷报传到京城后,康熙帝大喜,论功行赏时授施琅为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代罔替;其部下在一般赏赐的基础上,将领加封一级,兵丁再赏一次,表示对海战大捷的特殊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