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送给一位十几年前的同事,老于工。
我们已经有十几年没有见面了,而且,也不会再有机会见面了。可是每次说到同事这个话题,我却总会想起他。
老于工是退休返聘到我前公司的老工程师,和大家相处得都不错,我们都亲切地叫他“老于工”,区别于公司里年轻的小于工。我的工作经常会和老于工有交集,他是个和蔼幽默的老头儿,而我对专业人士又总是有一种自然的崇拜,所以我和老于工的关系也特别好。
老于工有一种老知识分子的帅,虽然已经70多岁了,每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依然是腰背挺直,服饰整洁,头发会用一点点发乳梳得服服帖帖的。只是有一点,与他那种老知识分子的风格有点不符——老于工的嘴里经常嚼着口香糖。有一次和老于工聊天,我才知道原因,老于工说:“人老了就容易有口气,所以我经常要嚼着口香糖,这样和别人近距离说话时,不会招人讨厌。”
就是这么一点小细节,让我对老于工的好感倍增,老年人的自尊自爱自知和为他人着想的体贴,比他整洁的外表更让我觉得敬佩。
老于工是高级工程师,专业能力很强,专业知识渊博,经常在工作上给我帮助。我当时的工作之一是负责把国内设备的故障问题整理并描述给国外总公司。从售后维修工程师那里反馈过来的问题五花八门,特别是售后工程师对专业经常有些习惯用语和俗称,很让我头疼。比如机房空调系统管路上的集分水器,售后维修的工程师们俗称“莲蓬头”,我第一次在售后服务单上看到这个词的时候,真是懵的,不知道这是什么部件,也不知道怎么翻译这个词才能让国外的同行明白。
幸亏有老于工这个上知专业术语下知江湖俗称的万事通,用通俗易懂的话语给我讲明白了这是管路系统中的哪个部件,是起什么作用的,学名叫什么,我这才能够用英语把设备故障清楚明白地描述出来。
老于工就是有这个本事,多复杂的专业问题他都能讲得让一个外行也明明白白。售后服务单看不懂了我会去问他,图纸看不懂了我也会去问他,设备样本上有疑问我还是会去问他。老于工从来没有不耐烦过,每次都和颜悦色地认真地给我讲解。
随着我们在工作中的接触越来越多,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有时候我会因为某个技术问题和他争论,我固执的小脾气曾让他无奈地说:“你啊,也就是我把你看成我女儿一样,不然你这小脾气谁理你。”我心里嘿嘿一乐,我也就是知道你会包容我,我才会对你使使小脾气啊。
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我要离开这个公司了,和领导谈之前,我先和老于工说了我的想法。老于工只是叹气,他知道有些事他也帮不上什么。我后来找了新工作,新工作的内容、薪资、工作地点等等都告诉了老于工,就像在和家人说自己的工作一样。
离开那个单位之后,偶尔回去几次,却因为老于工是退休返聘人员,不是天天上班,总是碰不到他。那时候也没有微信朋友圈,和老于工的联系在不多的电话和节日的短信问候中,慢慢的也越来越少了。
我换了工作后,没多久就怀孕生孩子了,我想起老于工曾经有一次笑着说我:“你的体型啊,估计是那种生完孩子容易胖的。”当时我不服气地“哼”了他一声。等孩子周岁的时候,我请了一些朋友一起吃饭,也给老于工打了电话,希望他能来。老于工却在电话里婉拒了我。我后来才明白,他并不是不想来看我,只是那时候他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
老于工去世的消息我还是从其他的前同事那里得知的。没有再能见他一面,成为我永远的遗憾。我很后悔自己以前有那么多时间的时候,却总想着等一个合适的机会去看他,总觉得没有特别的理由去看他会打扰他。其实他那么和蔼的一个人,我去看他,不管有没有打扰他,他都会高兴的。
每年的夏天,我从坐了一天的空调房里出来走到大街上,都会想起曾经有一年夏天也是同样炎热,下班时没有班车了,老于工说:“没关系,我自己走到车站就行,人体有蓄冷功能,从空调房出去好一会儿都不会觉得热。”
我总想如果时光能倒流就好了,我会抱着我的女儿去看老于工,让他看看我的女儿,我也要对他说:“你看,我生完孩子可并没有变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