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是一部足够耐心的电影,历时12年从男主角6岁到18岁,真实完整地展现了美国少年梅森的经历,以及时光流逝带来的变化、成长。此片给我触动最大的是,主人公有个好父亲。
有多少孩子是父母在懵懂时期创造出来,又被迫为父母的冲动埋单的呢?我曾经觉得,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大多有缺陷。但这部电影让我重新思考,单亲家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离婚后一方完全消失在孩子的生活中。梅森和姐姐在童年时期父母就离婚了跟着母亲,但幸运的是,他们并没有缺失父亲的爱。
努力做到陪伴、快乐、指引、交流、倾听,比任何所谓的说教对孩子的成长都重要。伊桑霍克扮演的父亲,在影片开始之初还是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状态,妻子也因此带着孩子离开他。那时的他可能不是个好丈夫,但我仍觉得他全程是个很好的父亲。
离婚后父亲每两周都会开车带两个孩子出去,没什么好说的,就是疯玩,然后像朋友一样聊天。母亲第一次再婚后,有一次两个孩子情绪都有点低落,父亲问什么答什么并且回答很简单。父亲立刻把车停到路边,告诉他们这样不行,要“和我交流”。接着,他惟妙惟肖地模仿子女平时的神态语气,告诉他们这种“自然而然聊起来的”交流才可以。整个过程完全没有父亲的架子,他鄙视父子(女)之间的客套话,渴望的是了解孩子们心中真实所想,只有这样,陪伴才有意义。
还有一次是得知女儿十七岁时有男朋友后,他郑重地告诉她做好安全措施,不能怀孕。接着,他详细聊起避孕的话题,还以自己为反面教材,希望儿女们能在他身上汲取教训。女儿多次害羞的捂住了脸,他却不在意直到把要注意的事情强调清楚。父亲对女儿的性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难以启齿,但十分必要。比起女儿的安全与免受伤害,一点尴尬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位父亲跟孩子相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和快乐。你能想象吗?你和你的父亲,他开着车,你坐在副驾驶,一边谈论着喜欢的音乐,一边聊着如何更好地追女孩子。你们单独去露营、生火烤棉花糖,你们去湖里游泳,你趁他不小心把他推下湖去,你们一起打打闹闹,你们一起弹着吉他唱歌……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可思议,却都发生在梅森和他的两周才能见一次的父亲之间。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很多都不跟父母交流心事?因为很多父母潜意识里都觉得跟孩子不是平等的,而是“你要听我的”。不能作为朋友一样相处,孩子对他们关上心门也不奇怪了。
梅森的父亲,不认为自己是个各方面都比儿子强的人,所以他愿意,也有耐心跟儿子一起成长成熟。影片后半段,我们可以明显感到梅森的爸爸成熟了,组建了新的家庭,也肩负起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也懂得了要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但要以物质为基础。这对梅森追求他的摄影艺术,也是有有指引价值的。
这位父亲,看似“不成熟、不稳重、不靠谱、没正形”,但重要的场合不缺席,在重要问题上也从来没含糊过。他虽然离开了家庭,对孩子们的爱却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