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中国昆曲博物馆和评弹博物馆 @苏州

中国昆曲博物馆和评弹博物馆都在一条小巷子里。

这两所博物馆恐怕是市井气最浓的艺术殿堂了。我站在昆曲博物馆门前还能听见不远处菜市场杀鸡的声音。

我九点半就到了,自己先逛了一圈,等着十点半的志愿者讲解。昨天就听的士师傅说过昆曲难懂,连本地人都不太行,所以到这里我心里有点怯。

其实现在我们说的昆曲是经由元明时期魏良辅改革后的新声昆曲。魏良辅不仅改良昆曲声腔,融合南北唱法,而且在昆曲演奏中加入更多乐器,其中有种提琴是昆曲独有而其他戏曲所没有的。因此诞生了”水磨腔”,形容改革后的昆曲似苏州水磨糕,细密绵软,层层叠叠。魏良辅专注于改革昆曲,因此有”十年不下小楼”之说,最后随着他的学术文集的公之于众,他的眼睛已几近失明。为纪念他为昆曲艺术的贡献,博物馆将其的等身人像刻意把眼睛铸成微眯模样。

昆曲的辉煌还得益于同时代杰出的文学剧作。«浣纱记»开创了昆曲剧本先河,奠定了华丽的词藻风格和借事说理的叙述手法。

馆内有三处有意思的地方,分别是: 1. 古时的戏台: 两层楼的圆顶方台,一来圆顶利于扩音,二来整体象征天圆地方,台上挂着对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念念试试? 2. 镇馆之宝”堂名旦”: 堂名指的是由八人组成的昆曲奏唱”乐队”,这支”乐队”每逢喜庆日子会被请去表演,无需舞台,”堂名担”就是他们表演的”舞台”。之所以叫”堂名担”是因为这舞台可随意拆卸组装,有点像口译员自备同传隔间,出任务时把隔间拆下来放进箱里用扁担挑着走,到现场了再组装成隔间。这个博物馆里的堂名担是一个叫宝和堂的系班子捐赠的,非常精贵,应该算是最高阶版立体拼图,不仅零部组件多达百余件,而且所用材料都是紫檀木黄杨木和白玉。 3. 昆曲名角的”学习笔记本”: 正楷写得真赞,而且他们这种空行, 斜写批注的技能可以get起来。貌似他们共用一套简记的笔记,有学同传的谁谁谁可以自己深切体会一下这样记的好处哈。

临走时我看了看戏台的门联,”生旦净末丑塑尽忠佞贤顽相,宫商角徵羽诉彻悲欢离合情”,很好地概括了昆曲的表演特点。

这所博物馆在苏州隅园附近,每逢周日下午两点会有昆曲表演,希望大家有机会都来看看,毕竟昆曲是与印度梵剧和古希腊悲喜剧齐名的世界三大古老剧种,听着虽然真有点磨人,但你若时刻记着昆曲艺术家的培养面临几代才出一两个的情况,想必你就没那么煎熬了吧~

最后,我虽然努力想记住上面提到的所有内容,但时至今日,已经惭愧地都忘记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