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写的应该有很多来写,今天上午去找作家陈美华阿姨聊天,把上次借的书还了,还跟她聊了看完这本书的感受,整体的感受是很压抑,觉得很不舒服,整本书的人物命运都是很悲惨,这个悲惨不是说每个人都拼尽了努力的生活,而是由于认知低,走上了歧道,所以说这个悲惨不是很让人……,反而觉得这样悲惨的命运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所以人还是要多读书啊,提高自己的认知!
跟陈美华阿姨还聊了很多,她说跟我很聊的来,她说跟我这样有思想、有认知的人聊很开心。
中午回家的时候遇到了三楼的婆婆,三楼的婆婆越老越糊涂,在使劲地骂她儿媳妇,她跟我诉说着她儿媳妇如何把她开门的钥匙缴了,门如何不让她进门。我说你的钥匙不见了,是不是她亲手从你手中拿走的?她说不是,我说既然不是,可能就是你自己不知道放哪里去了,不见了,你就以为她拿走了,所以你的钥匙不是她拿走的,可能是你自己弄丢的。还有,她不让你进门,是因为你骂她哇,你都骂她,她肯定不让你进门哟,而且,如果她放你进门的话,你现在还这么生气,进去跟她吵一大口,那她不是自找不是吗?所以你消消气,等她不生气了,你也不生气了,你再进去。
三楼的婆婆说,她要把我饿死。
我说,她哪里要把你饿死?
她说,她不让我进门。
我说,她不让你进门就迟一点进门哦,等她气消了,你再进去。
三楼的婆婆说,我肚子饿了。
我知道她在讲气话,我笑了,说,肚子饿了就饿了,现在的时候大家都这么壮,饿几餐,饿瘦一点也没关系。还有,等一下你儿子就回了,不会饿的。实在饿,你就去街上吃馄饨或者粉,我刚才看你口袋里还有钱。
三楼的婆婆继续骂骂咧咧,我问,你带大这么多个弟弟,你说说你的弟弟。
婆婆知道我岔开话题,说,不说我的弟弟。
我继续跟婆婆聊,婆婆慢慢地就没有那么生气,然后我就上楼吃饭了。唉,人老了就是这样,总是喜欢骂,头脑不清晰,想什么就是什么!人老了不好啊!我想,她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如何让一个老人幸福永远是我们要学习的课程!
今天上午,跟陈美华阿姨聊天的时候,还给我一本书看《把自己嫁出去》,是一本她的小说初稿。我在看上一本书的时候,不是很认真,本身不是很喜欢那个题材。这一个我却看的很认真,她讲的是有关养老。其中有一些我很有自己的看法:
总体观点: 三观不赞同——如老年人晚年追求爱情,就是追求放荡的生活吗?这一点我是不赞同的。
1.在描写米粉钱的时候的心理活动过多,不合适,感觉我太过在意似的,冲淡了主角的光环。
文中的阿桂被抛弃以后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可骄傲的”认识太世俗,不能激发读者对人物的喜爱。
2.没办法喜欢书中的人物,比如王大姐劝阿桂再嫁时“说好说坏,随他们去说”,本身三观就不对,充满矛盾。老年人追求幸福是无可厚非的,没有什么可说的。可王大姐却说“说好说坏,随他们去说”,这句话暗含,老年人追求幸福、爱情是不对的,而且这句话会给人带来其他的理解,就是在别的事情上做好做坏都没关系,就给人误导。人是要敬畏天理的,怎能不在意别人的说好说坏呢?好就好,坏就坏,是要在意的,好就去做,坏就不能去做,所以人物中说的这个话,首先反映了一个人的三观,这样很难激起人对人物的喜爱,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说偏理的人,但我们要区分开来,要塑造读者喜欢的人物,就要通过他的一言一行去塑造。虽然生活如此,但作家应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自己的认知,比如老年人晚年追求爱情说成是追求放荡的生活?!你就要通过你的作品让人家获得一定的慰藉,如果不是,别人在你的作品里,读得是很压抑的。文学作品不但反映生活,而且要表达扬什么扬,弃什么。虽然最终人物获得了幸福的生活,但这样想(老年人追求爱情是追求放荡的生活,对自己想觉得自己很龌龊)本身就不爽。
3.说话太俗——“你一说什么话,我就知道你放什么屁”,如果能改成“你一说什么,我就知道你心里藏着什么阴谋诡计”更文雅些。
4.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天理何在,人性何在”不恰当,自相矛盾——“天理何在”就可以,“人性何在”就不要,因为人性本来就是趋利的,他这样做本来就是剥开了人性的外衣,体现了赤裸裸的人性。
5.有些地方语言——比如在写她要去赚钱打工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