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亲家”一词的来源,据说跟唐玄宗有关,《新唐书》记载,唐玄宗有个女儿名叫“新昌公主”,后来嫁给当朝宰相萧嵩的儿子萧衡,实际上是把萧衡招为驸马,萧衡入宫后,把母亲贺氏也接到皇宫居住。因为同住在皇宫,李隆基经常能见到贺氏,见面后,就把贺氏称作“亲家”,由此,亲家一词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因为亲家的关系比较特殊,千百年来形成许多相关的俗语流传于世,比如:
亲家母,婆婆妈妈。
瞎猫碰着死老鼠,骑牛撞见亲家公。
婆家上门大似天,亲家登门不值钱。
在众多关于亲家的俗语里,最有名、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亲家登门,不值半文”。
从以上几个民间俗语表达的意思可以看出,跟亲家有关的俗语大多含有贬义,貌似在告诉人们亲家在主人眼里的地位并不算高。
“亲家登门,不值半文”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意思是说:亲家如果上门来做客,不值得主人隆重款待。
如果以字面意思来理解这句俗语,很显然,就误解了它的本意。
这句俗语实际上折射出了深层次的人情观念,以我的理解,主要有两层。
第一,亲家之间的关系既特殊又重要,也很复杂,处理起来比较棘手,不像其他亲戚关系处理起来那么简单,当事人不容易把握好轻重好坏的尺度。
毕竟,亲家关系是因为自家孩子跟对方孩子结为夫妻关系后,自然建立起来的一种亲戚关系,跟舅舅、姨妈、叔伯、姑姑等亲戚比起来,亲家之间在平常的交往上可能并不多,许多亲家之间一年里可能见不上一次面。交往少了,在亲密度上就显得比较生疏。
所以,当见面后,双方都会客客气气、恭恭敬敬,完全没有亲戚之间的那种亲密感,以及由亲密感所带来的随意、轻松的交往气氛。
在这种气氛下,会导致亲家之间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相处方式,如果对方没有婚丧嫁娶等重要事情时,另一方基本上是不怎么往来的。
若来往频繁,很有可能因为一些小事情产生摩擦,导致关系紧张起来,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通情达理的亲家之间,在平时很少登门做客。
如果结合当今的现实生活,就更能理解这层意思。
如今,男方结婚时,要置办房子、车子,还要给女方家一笔彩礼,这些花费会掏空男方家。一些女方家甚至不顾男方家的实际情况,要求什么都得置办齐全,男方家只能咬牙照做,这无形之中加重了男方的家庭负担。如果媳妇娶过门后,脾性不好,让男方家的其他成员并不是很满意的话,很容易让男方家的人产生憋屈、窝火的心理。
若娘家人来做客,两家人坐在一起侃侃而谈,容易发生言多必失的情况,最终闹得不愉快。面对亲家,再有智慧的人也很难处理好这层关系,所以,多见不如少见。
第二,把亲家关系处理得很妥当,完全处理成直系亲属关系的人,在对待亲家的方式上,又是另一番境界了。
俗话说:不做亲是两家,做亲后是一家。
毕竟,儿女是父母亲的心头肉。为了出于对自己儿女的考虑,许多亲家会对儿媳或女婿加倍的好,因为在他们看来,人都会将心比心、投桃报李,越是对儿媳或女婿好,女婿或儿媳就会把这些好反馈到另一半身上,让小夫妻的关系更加融洽。到时,看到自己儿女如此幸福,亲家也会由衷的欣慰,亲家之间的关系自然也会很亲密。
关系一旦亲密,相处的境界就不一样了,就省去了场面上的客套,亲家如果登门拜访,主人就不会讲究那么多,没有必要像招待贵宾一样去招待,就像对待自家人的态度一样,一切随意,怎样招待都可以,亲家也会识趣,不会计较什么,更不会无理取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