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很愿意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自己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对方。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指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个人成长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阅读感受】
有时当我们听到有人传来一些负面的不恰当的评论(尤其是自己并不认为那是事实的刺耳言论),我们会非常气愤,从而失望,很大程度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当时真的很想去他面前质问!你有什么资格来这样评价诋毁我?而且到处造谣?不过,理性告诉我,这样的争执没有意义,因为只会将矛盾升级!但我又做不到就当什么没听见一样,我还能像之前那样带着热情去相处吗?是的,短暂冷静思考之后,我意识到,这样的感受来源于我们自己。我为什么在乎这些?是因为我想得到尊重和理解,还有信任和接纳。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你。当然,我们也无法更不需要去为这些人的言行负责。
其实,以前我真的是那种很在乎别人对我看法的人,我会尽量照顾每个人的需求。希望身边的人都能喜欢我,如果听到肯定的话语,我会很受鼓舞。当然听到不友好的话会备受煎熬,尤其是我特别在乎的亲人朋友的评价。对,差不多就是讨好型的人格,不懂得拒绝。宁愿委屈自己,也想尽量满足对方的需求。讨厌吵架,因为我一激动就语无伦次,如果对方强势一点,我会很快妥协,甚至陷于自责中,会优先考虑自身的不足。这样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成了家之后,尤其是有了女儿,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反思,然后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当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反省、学习来改变,有些性格是不太容易改变的,可是我在观察自己,不断内省,我当然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我只希望我越来越完整,越来越清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怎么努力?嗯,借用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努力成为一个平和善良、自信从容的人,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