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我感到十分荣耀。
我在气象部门工作35年了,已临近退休。在此之际,我感慨万千。回顾走过的路,艰辛与欢乐同在,苦涩与幸福相伴。我一直坚守在气象事业前沿阵地——地面观测。在气象上地面观测是最幸苦的,因为要24小时昼夜值班,要密切监视天气变化,随时观测云、天气现象、能见度、大气压力、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各种大气要素的变化,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各要素的观测、计算、编码和天气报发报。还有其他重要报、危险报、航空报、加密报和气象旬月报等等工作任务。
最初踏上气象工作岗位,是在最艰苦的荒原气象站。那是一个戈壁荒滩,满目沙石和骆驼草,还有盐碱地和盐碱水,荒无人烟。那里的水人是不能喝的,我们有专用车供给水和其他食物,有专用的发电机,全站人员有十多个,三年一替换。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我却没有感觉到很苦,大概就是青春活力的原因,对刚刚开始的工作特别感兴趣,每时每刻精心、细致、认真负责地完成着各项任务。尤其在夜晚不供电的情况下,在黑暗的荒原上打着手电筒去观测,经常感觉毛骨悚然,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作为一个年轻姑娘,这需要怎样的一种精神力量来支撑。
有一次大风降温,我在更换温度计上的记录纸时,因为带着手套不能操作,只好光着手操作,零下20几度的气温,当即有三个手指头竟被冻粘在鈡筒上,赶紧抽开手后,已经完全麻木,手指头像掉了一样疼了好长时间。
那时的发报是我们用电台手动发出的,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敲打出去。夜间点着煤油灯,在昏暗的值班室里传出滴滴答答的声音,如果遇上不知情的人,一定以为是谍报人员呢。
后来工作调离了那个艰苦环境,来到相对良好的地方,但值夜班的命运却无法逃离。大夜班和小夜班都是用命熬出来的。因为每时每刻都有任务,不能有半点马虎,在规定时间里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务。
老一辈观测员,都是这样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项观测、每一份数据和每一份报文,像一台机器一样,手中不停地查算和编码,口中不停地念着报文,多复杂和惊险的天气,都要在规定时间里(整点后3分钟内)完成观测和发报任务,保证每一项数据准确无误。那时上完一个班,感觉就像打仗一样紧张刺激。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气象事业突飞猛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好多人工观测项目都被自动化设备系统取代了,实时监控到每分每秒的各气象要素值,实时监控并自动上传每分钟每小时的各要素值,真正做到了准、快、稳和传递更快捷,极大地解放了人工观测的不便和麻烦,工作强度和难度也随之大幅下降,让气象一线人员真正尝到了科学发展带来的方便和轻松。
现在工作量转移到了实时监控和与上级业务部门的沟通上,发现异常数据和不正常记录,及时更正错误和传递质疑疑误信息等。
国家的气象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等新科技技术,给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农业实验等领域带来更快更高更准确更先进的技术保障。总之,新科技的普及带来的方便,让人有了更多的轻松感。
幸苦的老一辈员工,好多都没有享受到这样美好的时光,就离开岗位了。虽说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需要新的人才,但年轻职工且不要忘记老一辈的优良工作作风和传统。他们对气象事业的无私奉献和艰辛付出,是一笔永远不能丢掉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由衷地祝福,希望气象事业如日中天,运用高新科技更好地造福于国家和人民,创造世界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