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天就要死,还有什么能永垂不朽
这是村上春树在这本书里丢给我们的问题。主人公“我”是科学试验的人,试验失败,被博士告知24小时后即将完全丧失自我意识而进入另一个世界——“世界尽头”,博士强调,这不是死,而是“永恒的生”。然而这一结局却让我哭笑不得,倘若直接死亡倒也干净利落,但躯体保留、生命延续,但却没有自我意识,我所想、所看、所听皆非我这个主体所能控制,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村上春树用这绝佳的情节构建和绝妙比喻暗讽了在巨大都市压力下生活的人们内心的干枯、自我的丢失,如同行尸走肉地生活,这才是最可怕的。
我没有看过《挪威的森林》,没有看过《神的孩子在跳舞》。是的,这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我看的第一本村上的小说。坊间口碑说,比起挪威的通俗,这本书的境界才最能代表村上春树的水平,而作家本人也最喜欢这本。文学创作中的“双线”结构作品不少,但很少有能像村上这样天马行空又才华横溢地驾驭,令人一遍又一遍地为书中的词句共鸣而拍案称好。当然,这种拍案称好不是看侦探小说揭露真相的大块淋漓,不是看伦理小说为团圆结局而满意,抑或是历史小说的细致入微描写而赞叹……这本书给你的感觉,是一种温馨的绝望。如同主人公“我”的坦白——哪怕让我重新活一次,我也还是会重蹈这样的人生;我也尝试过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职业生涯,但最后不管我怎么努力,又回到原点——这,恐怕称之为“绝望”吧!
世界尽头,悄无声息的围墙,深不可测的森林,终年不化的积雪,美丽孤独的独角兽,划过天空的飞鸟,还有那给人安心之感的南水潭…..这里的人,没有心。所以这里的生活,井然有序,没有痛苦,没有失望,没有伤病,没有纷争,,没有贫穷,甚至,没有死亡。是的,这里,世界尽头,是永恒的生,无从逃离。但正如被“我”丢弃而尚未死去的影子所说的;“这里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但因为太完美了,所以才有问题,这里的确没有痛苦没有绝望没有死亡,但相反的,就没有快乐幸福和希望,体会不到,一个真正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你甘愿吗?”说得多好,这不就正是在质问我们每一个人吗?诚然,我们的世界充满痛苦、竞争、压力、绝望、死亡,但是,正因为这样,才有快乐、幸福、富有、希望、生机、新生,这才是我们生活着的实实在在的世界,是我们的鲜活的个体。
一直看到最后,我一直在想,世界尽头的主人公到底会不会追随着影子逃离世界尽头,还是选择留下。虽然根据这本书的基调,结局肯定是失语的。但看到最后,“我”临到即将成功逃离之际,突然改变主意,选择留下;而影子,似乎早料到如此结局,说完“我很喜欢你”之后就跳入了南水潭消失了,从此“我”真正地无处可去,无从归宿,永远地,留在了这里。因为,这里的一切,那些围墙、独角兽、风雪、水潭都是“我”的内心创造的世界,如果逃离,就是背叛自我。但是,“我”既然没有选择回到现实世界,但也没有选择留在世界尽头的镇子,我选择和自己心爱的女孩住在森林——森林是还未完全丧失“心”的人被赶来的地方。“我”,终究还是想逃离任何既定规则所划定的世界秩序,只愿选择,自己能控制自我的地方——自我的内心。逃避无门,唯有躲避。想想,纷纭世事的我们,何尝不是有过这样“森林”的世界呢!
而在冷酷仙境那条线上的“我”,是一个从事特殊职业的计算士,被尖端科学家博士的尖端试验所利用。在人世的35年中,一直埋头于自我的内心,外界的纷纷扰扰与己无关。生活优越,没有家室,没有任何情感羁绊,多么自由!请问,这是真的自由吗?在仅剩的最后一天里,“我”终于开始抬起头,透透气,观察这周围的世界——秋天雨后长凳上的蜗牛,街边干洗店亲自动手维护手工业最后尊严的老板、商店新出的新奇而便利的指甲刀、下雨的周日午后的咖啡馆、公园的鸽子、鲍勃迪伦的歌……终于的终于,“我”由一开始的无所谓生和死的心态,到最后一刻的突然有想活下去的强烈愿望……但,为时已晚。就像“我”自己说的,如果再来一次人生路,还是会回到原点。既然这样,这个世界,恐怕也是不值得挽留的。所以,“森林”里,那些丢失一半的心的人,才是最后的归宿,这才是真正的永垂不朽。
其实,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知道明天我就要死去,我会在最后的这24小时里做些什么呢?烧信用卡?烧钱?在公园的暖阳下看着女孩子喂鸽子、听着最爱的歌躺着?钻在被窝里睡觉?和最爱的人享受最后的温存?还是狂吃一顿?其实,什么都没有意义了,没有什么东西是永垂不朽的。就像“我”说的,任何事,只有在能活下去的前提下去做,才有意义。这样想的话,我不由感叹,此刻我所生活的世界的美好,我所脚踏的土地的敦厚,我所做之事的深远意义……人生就那么点时间,多用你的眼睛看看周围的世界和人,多用你的心,去感受世界的一切,好的,还有,不好的。当然,你也可以舍弃你的“心”而活在这个世界上,那样,你就能体味到,所谓的“永垂不朽”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