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来自他人的观察是否可信?我看TA经历过,应该能给出最真实的证据吧?”小白询问。
小白是一位刚入职场1年的产品经理,想要增强沟通力,前来咨询。
“那你有多相信点评网站的反馈?”
“也不能全信。比如,上次我们去吃了推荐中的一家中餐馆,推荐中说很鲜很美味,但实际上鸡精放得多,还不如我自己做得好吃。”
@素心人生设计:其实经历也会“欺骗”我们。
我们会看到,不少人在证明自己的结论时,会采用一些第三方旁观者的观点。他们的经历会让证据更“可信”,但实际上,这些内容都是“过滤”后的内容。
观察者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待过滤后剩下的东西。
你是否有这样的觉察——我们看到和听到都是我们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我们挑选和记住的经历的侧面,都是和此前的经历和背景最一致的那些侧面?
比如,如果你对领导充满善意,你能看到的大多是他如何体恤下属、工作得力;但一旦你不喜欢这个领导,你可能就会更多看到他如何压榨下属,工作无能。但其实他两方面都有。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看到听到的未必是“事实”,它们是经过我们大脑加工过的。我们看到和听到都是我们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东西。
而且,很多情况都会有各种障碍阻止我们看清楚发生的一切,比如说注意力无法完全集中、观察事件的快速进行以及压力重重的环境,等等。
那我们对这种观察者的经历就完全不信?其实也不是。
《学会提问》一书指出,我们得判断有没有过硬的理由来支持我们相信这样的证据。
最可信的证据往往是根据最近得来的观察,并且是处在最佳环境中的几个人同时得到的观察结果,他们对观察的事件没有明显而又强烈的期待,同时对相关事件也不抱任何偏见。
“对,下次看到点评的好评时,要多看几个评价,而且要有来自不同类型的信息才能做出判断。经历的未必可信。”小白总结。
亲爱的书友,你有什么收获?欢迎分享和交流。
#每天一个职场故事# DAY 279
@咨询师素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美国正面管教父母讲师,沙盘游戏治疗师,人际关系咨询顾问,英国思维导图导师。
个案时长1000小时,10年+管理,4年+心理,以结果为导向,陪你玩转职场,情感家庭幸福,设计人生做自己,活出素心享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