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来应该整理第三章,可还有些想法要写出来。
经过昨天的整理,发现金庸非常会造势,他描写的爱情,常常是场面的渲染。
然后对照一下,发现杨云骢和纳兰明慧以及飞红巾,其实都没有心动一瞬间的那一刻。
他与纳兰明慧会愿意走近,是因为纳兰救他后,独自在帐篷吟哦宋词,杨云骢一听就知道是张炎咏孤雁的,就在想她想必是孤独极了,才会选择这首词的。
这是启动了内心感触的机制,可以说是心动的起源,如果说这就是杨云骢心动的一瞬间有些勉强。
就算这一段是杨云骢的心动一瞬间,那么纳兰明慧呢?她可没有这么单纯的心动一瞬间的描写,或许这就是这段感情会发生变数的原因。
而飞红巾表现出来的是她愿意走近,可离心动一瞬间还是有距离的。
虽然说如果在统一战线,一致心怀的大环境中,走近更容易。可爱情的产生,还是有心动一瞬间的那一刻的。
再看看楔子与前两回,现在就发现矛盾点就是戏点,有的是几个人一个矛盾点,这是对手戏。有的一个人就是矛盾点。
集中在顺治和易兰珠身上,这两人一出场就是浑身戏。
因为矛盾点多,这才需要傅青主这个老练而相对客观的存在。不然就会被情绪牵引,看不清内容。
而傅青主也有他矛盾的体现,前两回里,表现得还不明显,到了桂仲明出现,他开始不中立了,那么需要一个接替者。
而凌未风这个接替者,别人的事情都很清楚,自己的一塌糊涂。本身就是矛盾的存在。
就发现梁羽生的笔法是一个矛盾,要多方面的说,他不会把一件事一下子说个明白的,非要以多组矛盾的形式来说话,有的说清楚了,有的还没说清楚。
这倒是小说的写法,只是读者看的时候未必看得明白,很有可能看到岔路上去,这时会出现一个仁厚长者,或者以旁白的形式加以说明。
这既是传统的写法,也符合佛学。
在《了凡四训》里就说到,了凡先生到了谋生的时候,他和母亲商量,一开始还不是去读书,那时候读书是作为一种营生,而不是现在的义务制教育,每个人都得上学不可。
一开始了凡先生想做医生,认为可以帮人救人,还可以靠这个养活自己。
看看了凡先生的择业观,这也是听人分析才感觉到的,人家说,我们现在是怎么择业的?要好处多才去做,这更多是一种贪心。
再看看了凡先生吧,他要的是可以帮人救人,是利人而后利己,是仁厚之心,也是慈悲之念。
我是被这种分析打动了,是认可这种观点的,一样在做事,如果是利人利己,起码是平衡,这样快乐也会多一点,没那么多烦恼的后遗症。
这样的念头起码就是保平安的,而北大金融学也说,现代的金融危机根本就在诚信,没有钱不算麻烦,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你,才是大麻烦。
如果按照了凡先生的思路,一开始就利人利己,那么会更愿意顾全诚信,在现代立足都会更方便。
《了凡四训》被称为改造命运,心想事成的书,古代箴言有一首《心命歌》,是这样说的:
心好命也好, 富贵直到老。
心好命不好, 天地终有保。
命好心不好, 中途夭折了。
心命俱不好, 贫困受烦恼。
也就是说,命好不算好,心好不但是可以努力的,也是可以得到平安的。
别看这些算是和迷信挂钩的,还和心学有千丝万缕关联呢!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哪里还会招心中贼呢!
这样一份心,天地终有保,也未必是虚言。
我个人感觉,小说有一定的仪轨,这是肯定的,可看小说的读者未必一下子就看到仪轨之外的事物上,这时候是需要作者去引导。
如果在读者火热和对读者来说是安全的中间选择的话,那么情愿选后者。
这一点梁羽生先生还是做得很好的,往昔的小读者会长大的,时间就是一个潜在玩家,其实都是骗不了人的,还不如一开始就有端正的心意,来得更有安全感。
说到底安全感还是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