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这本书是我在网上看到别人推荐之后,出于学习如何写文的目的购买的。
这本书由夏丏尊和叶圣陶二位先生合作撰写,该书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不少问题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方向,设定的理想读者包括中学生和中学教师。而我,作为一个刚进入社会两年的企业职工,既不是中学生,也不是中学教师,但我觉得只要对写作有帮助的书,都是值得一读的。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读和写两个方面,读和写其实就是输入和输出两个要素。本书通过故事的体裁介绍了语文教学的很多知识,下面,我想对本书中提供的一些我觉得很有启发意义的读写方法和技巧进行一个梳理、总结。
一、文章的组织
关于文章的组织,向来有很多种说法,比如我们最熟悉的“教条”式的指导:文章组织结构文章的“骨架”,主要包括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度和照应;再比如:起、承、铺、叙、过、结六个段落的组织法。而西方早期盛行着“序论、立论、论证、结论”四个段落的组织法,更晦涩的还有佛教学者将文章分为三个段落,便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这些组织的由来当然一定也根据了说话和作文的经验,但是如果作为公式来遵循,存在一定局限甚至弊端。
一是不能普遍适用于所有的文章类型,比如西方早期的段落组织法很明显适用于议论文,而不适用于说明文或者记叙文等;第二是若以此为公式难免会反客为主,让文章拘束我们,而不是我们组织文章了。
书中提到,我们可以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探讨一些原则,来组织文章。我觉得这个比“公式”要好,“原则”说起来也寻常,没那么死板。
(一)原则
1.秩序
把所有材料排列成适宜的顺序;
2.联络
从头到尾顺当地连续下去,没有勉强接笋的处所,通俗点说,就是要连贯;
3.统一
通体维持着一致的意见、同样的情调。
(二)具体组织方法——回问自己
1.What:写什么?描写某物的形状/讲述某事得经过/发表某种主张;
2.Where:要写的中心意旨是从哪里来的?因缘产生/通过事物发现的;
这个过程中,材料的排列,段落衔接就有所依据了
3.How:如何组织材料?增删、详略等处理。
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思考材料是否能够表达或者突出中心意旨,于是,“统一”也就有了。
二、写作基本功
(一)语病
我个人认为文章的基础常识里面,首要的就是不能有语病,而通常我们的语病大都属于思想和言语习惯。
下面直接用语病来说明写文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要更直观些。
1.用词、用语不当
这种语病多是源于对词语的意义认识不确切,或者自己未曾仔细思量,随笔乱写
比如:感情的洪流在翻滚,浑身的热血在呼啸。
热血不能“呼啸”,宜用“沸腾”
2.意义的缺欠和累赘
这种语病多是不曾把词语意义考虑周全便提笔来写
比如:由于她的刻苦努力,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认可。
缺主语,应改为“由于刻苦努力。她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认可。”
累赘这个问题我发现比较普遍,而且不少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就犯了这个语病。有的是意义上的重复,比如“我忍俊不禁地笑了”之类,还有的是像说话时习惯用“然后”过渡一样,很多人写文章也习惯频繁使用各种连接词,副词等。
我们写好文章后,自己一定要多读几遍,力求文章顺畅,恰到好处,删除不必要的词语,避免累赘。
3.前后不连贯、不照应
比如:如果生命是原木,那就做一座朴实的桥;如果生命是枯枝,那就做一支耀眼的火炬;如果生命是云朵,那就要做放浪的漂流。
最后一句明显与整段文字不连贯,前后不呼应。改为“那就做一片滋润的雨滴”更合适
这一点和文章组织里谈到的“统一”是相一致的。
对于像我一样才开始在简书中摸爬滚打的小白而言,写文中的语病可能远不止这些,但归纳起来,这三大语病是最普遍最常见的语病。
(二)词汇和语感
文章由段落组成,段落由句子组成,而句子由一个个词语组成。所以词汇,是写作的一个基本也是很重要的元素。
词汇和语感这两个要素并非割裂的,也并非写文时的两个方面,事实上,这两个要素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的关联点就是——词,或者叫词语。
词汇,即是词语的总和;语感,即是词语的感觉。
所以从解释上来看不难懂得,词汇,要求的是词语、此类的丰富,而语感,要求的是作者对词类感觉力的磨练,它体现的是我们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联想都说:如果没了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我觉得要做成任何一件事,无想象力不可。写文章一样,词汇积累亦如是。
我们可以尝试培养一种思维习惯,就是看到一个词的时候,试着去联想与这词相似或相近的词,在脑海里形成一个串系,这样养成习惯以后,写文章的时候就像建房子,有了石头和砖头了。
譬如:
见到“学习”,便联想“练习”、“研究”、“探讨”、“考究”、“用功”……
见到“清净”,就想到“干净”、“清淡”、“安宁”、“寂静”、“恬淡”……
见到“怒”,就联想到“愤”、“恨”、“动气”、“火冒”、“不高兴”、“不愉快”……
虽说联想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但光有联想还不够,联想之后还要对词类的适用范围、语气、情感强弱等进行一番比较、推敲、确定,最终选取最合适的那一个来用,就像人穿衣服一样,尽量搜罗,使其恰合身段、时令与场所。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正是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祝福》
鲁迅没有用“灰白色”写云,而没有用“白色”;用“钝响”描写爆竹声,没有用“声响”、“炸响”、“振响”等词;用“幽微”写火药香,而没有用“刺鼻”、“浓烈”等词。这不仅是考量了小说的整体氛围,还关系到时代背景等。这就是词汇的比较、推敲和选择。
用词的时候,要在同一系串中辨别其语气的强弱与范围的广狭,择最相当的一个来使用。这话很对。要做这一步功夫,非对词类有敏锐的感觉力不可。——《文心》
这段话摘自《文心》,说的其实就是要有语感。两个词即使意义相似或相同,但情味常有区别。
磨练词类的感觉力,就是要去体悟词类蕴含的情味,或有雅俗之分,或有氛围迥异,有的应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应从声音上去吟味。
譬如:
“老屋”与“旧屋”有雅俗之分;
“似乎俨然”没有“像煞有介事”来得轻松;
“快乐”较“欢喜”来得透露显出;
“书简”与“信札”的不同,在于字面;
“萧瑟”与“萧条”的不同,在于声音;
这就是语感。
一个是文章组织结构,这是文章的框架,一个是词汇,这是文章的细胞,而经由词汇的聚集恰恰形成文章的组织架构,这中间最基本的尝试是不能有语病,就像建房子,不能歪来倒去一样,房子才能结实好看。
所以我认为这两大方面是写作最基本的两大要素。当然,写作的基本功远远不止这些,我对《文心》中提供的写作知识归纳得也不尽完整,以上这些是我个人感到最有启发的几点,希望能给需要的简友带来小小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