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开工至今,我已经连续在家待了53天。
因为开会终于去了一次公司,下班时和同事聊起天。
我说,『好喜欢在家办公啊,虽然比在公司还忙,但我可以先吃完晚饭再接着干。但是如果来公司上班,我就宁愿在公司做完再回家,回到家只想瘫着放松,无法进入工作状态了。』
同事说,『对对对,我也是!』
『即使周末加班也没觉得不开心,还挺乐呵的。』
『对,我都躺在床上写PPT。』
怎么回事,在家办公竟然让我爱上了加班!
即时满足,马上快乐
获得即时满足是人类的天性。人都是有欲望的,按照马斯洛老爷爷的理论,人的欲望还挺多,能列五个层次。欲望是本能,欲望不能马上被满足从而不开心,也是很自然的反应。
比如小婴儿饿了就会哭泣,递上奶瓶立马开心了。小朋友想要玩具,家长说你下次考一百分就给你买,小朋友肯定是不乐意的,都想马上得到玩具。
成年人也是一样,当你在公司连轴转了不止8小时,到了下班时间,想躺在软软的沙发上歇会儿,然后好好吃顿饭,从工作状态中切换出来。但是你发现,身处办公室的你,只有一把不舒服的办公椅,楼下的饭早就吃腻了,肚子咕咕叫着,已经没有耐心等外卖了。你长叹一声,做个社畜太难了,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只想快点结束工作,回家拥抱肥宅快乐生活。
但是在家办公呢,就是另外一个版本了。
连续奋战几小时,终于把方案交了,快瘫着沙发上歇一会,缓过来接着干。到了晚饭时间,虽然还有工作没收尾,只要不急着交,先吃饭,顺带看个搞笑剧笑出猪叫,分泌点多巴胺。需求得到即时满足后,快乐随之而来,也就不会迁怒于工作,进而加班也似乎感觉良好了很多。
掌控生活,临『危』不乱
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是很古早的一句鸡汤了。但话是在理的,对生活具有掌控感,是我们的普遍追求。
因为缺乏掌控感,就容易慌乱。
我们做乙方的,很多工作需要客户确认才能继续推进,比如今晚就要定下来一篇稿件,但已经七点钟了,客户还没确认。加班是逃不掉了,但是你犯难了,在公司待着吧,得一直耗到十点才能回家,妆花了,隐形眼镜也快干得掉出来了。回家吧,一线城市的通勤三十分钟起步,万一路上客户反馈了,在线要,怎么办?你只能化身日剧女主,要不抓紧连热点,在『恶劣』的公共交通环境中艰难操作,要不评估下到家的时间,下了地铁一通猛跑,到家鞋都来不及换就得打开电脑。
这样慌乱的场景就是工作日常,比比皆是。虽然年纪轻轻,但肾上腺素和心脏也经不起频繁蹦迪,你已经在用生发洗发露了,不想加快英年头秃的速度。
所以,在家办公就成了减少慌乱感的药方子。
没有了来回通勤,每天至少能节省一个小时,你可以安心多睡会儿,或者为紧迫的deadline多争取点时间。电脑就在手边,领导找,客户call,你都不怕了,有需求有问题?马上满足!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在工作群被@。
没有界限感,减少排斥感
很多人会追求生活中的仪式感。仪式感这个东西,其实就是给自己更强的心理暗示,通过某种仪式或者形式,加强自己的某种心理感知。去公司上班其实就是一种日常工作仪式,随之而来的,是对工作和生活之间界限感的强化。
来到公司,从装修环境、硬件设施,到周围的人、讨论的事情,都在提醒你要处于工作状态。无形中也将办公室与家之间的明确界限,转移到了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分割线。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在公司工作后,回到家很难进入到工作状态。一方面是你已经接受了『办公室=工作,家=生活』的概念,环境创造了一种条件反射,让你回到家就自觉从工作状态中抽离。另一方面,界限感的存在,也增加了心理上对界限之外事物的排斥感。回到家就与工作划清界限,如果还要再工作,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排斥感甚至厌烦感。这就像小圈子报团,非圈内人士,概不欢迎。
反观在家办公,界限就被擦去了。
虽然一开始在家办公时,我很怀念去办公室的生活,喜欢公司创造出的工作氛围。但是习惯了在家办公后,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感逐渐淡去,我尝到了在家办公的甜头,如鱼得水般自在。
界限感的淡去,带来了排斥感的减少,我可以随时在生活和工作中灵活切换。加上我本来很热爱从事的行业,属于喜欢工作的那类人,所以即使连续几天加班,周末也做到十二点,也挺乐呵。
这样让我对『如何取得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这个经典问题有了新的看法,原以为一定要把二者界限划清,互不干扰才能各得其乐,但是现在发现其实恰恰相反,减少界限感,获得更灵活的选择权,才能更好地平衡两者的关系。虽然我似乎有点偏心工作,被家属抱怨,但现在的状态,让我乐在其中。
为了避免自己单方面嘴硬,搜了下相关的报告,找到一点数据支撑。视频会议公司Owl Labs在2019年调查了1200名年龄在22到65岁之间的职场人,发现,远程办公的人比在办公室工作的人更快乐,工作时间更长。快乐的原因中,91%的人表示因为工作生活取得平衡。
只是在家办公的硬件设施确实不足,我的站立办公电脑架搬不回来,久坐到腰断,我终于发现了家中一角,把洗衣机上的微波炉收编成了新的办公台。
啊,舒畅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