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出差在外,碰到了好多好心的人。
当我走在陌生的大街上找不到目的地,弄了几次手机上的导航也还是没找到时,我走到了离目的地不远的一个小巷子里,向路边水果摊老板一位阿姨走了过去。
“阿姨,请问XX大厦怎么走啊?是从这儿过去吗?”
“嗯,是啊!是从这条小巷穿过去,不过不太好找呢!还得绕一下。”
“从哪儿绕啊?是巷子后面吗?”
“也不是从那儿,要拐几个弯,不知道你能找到不?这样吧!小冬,你带这位阿姨过去,给她指指,让她看到XX大厦的楼你就回来。”
“好的”小冬一边答应着,一边停下了手头帮奶奶搬水果箱的活儿,准备带我去了。我觉得人家忙着呢!得到这样的帮助有点儿过意不去,就随口说道:“好的,非常感谢!我再买几个苹果吧!”和阿姨称完苹果,随手放进了包里,又跟着小冬找到了地方。
那天下午完事后,有点饿了,才想起那几个红红的苹果,我拿出来,洗干净后大大的咬了一口,觉得这是这段时间以来我吃到过的最甜、最好吃的苹果。
周末在路上看了本书,还没到家,就趁着空档写了篇文,赶紧发公号了。
我参加了个写作群,群主每周都会布置主题作文,除了主题文还要写其他的一些自己想写的东西,写好的文章会有小组长帮看看,点评一下,每个周末组长也会帮忙统计看看有谁写了,谁没写,为了能够共同进步,群主和组长们也会更辛苦一些!
我们这个群人数不多,大家都是些写作爱好者,平时大伙儿也各自有各自的学习和工作,纯粹是为了这个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来的。即便大家都不是什么专业写手,但群里还是会不定时分享一些有用的干货,谁知道些有用的投稿平台也会相互介绍,我们加入这个群,完全没有交任何费用,但是确实能为自己带来不小的进步。
看到群主和组长们对自己的帮助,我也会过意不去,所以有时候即使很忙,忙到恨不得一分钟能掰成八瓣儿来用,群里的规定还是会去好好的遵守,作业也会按时交。
当组长的日子,看到别的组长有些还在半夜里给小伙伴们看文,评文,我也会很受感染,在看我们组员的文章时也会更认真、更仔细一些。
然而生活中,和这样的形成相反的一些生活场景是:
如果你英语超好,是不是经常有人请你帮忙,然后还说“随便帮我翻译一下就行!”
如果你是设计师,是不是也会经常有人登门,抛下一句“哥们儿,随便帮我设计一下这个LOGO!”
如果你是个给专栏码字的作家,也会有人时不时发来信息,扔一句“老兄,随便帮我起个名字吧!”“嗨,紧急啊,能帮我写一段文字嘛,你随便写就行,不多的,只要两三百字就行!”
没错,就连我们律师,也经常被说“帮我随便看看这份合同就行”。
但你有没有发现,你可以随便,帮你的人却不能随便。很多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还需要我们抽出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在对方眼里只是随便的事情。
帮别人翻译、英语超好的人也会碰到不认识的单词,下来看资料、查字典,还要帮你看看这句话联系上下文通不通顺;
帮你设计LOGO的哥们,不仅要设计出很多既美观又相似的LOGO,还要帮你分析哪个LOGO和你的要求相匹配;
帮你码字的专栏作家,不要说是专栏作家,就是真正的作家也不是每时每刻都文思泉涌,想写什么就能写得出来什么;
我们做律师行业的就更不用说了,别人眼里的随便看看,可能我们要为了这一份合同,查上几百条法条,再结合一些实际情况来帮你分析,帮你选择出最有利于你,即便有损失,也要让你的损失降到最低的条款。
现在很多人都把成本只理解为物质资料成本,而忽视了别人对你时间、精力的付出,他们同样也不明白有什么样的价位就有什么样的服务,哪怕别人嘴里不说,但是我们心里也应该明白。我们不要习惯把别人的帮忙当做理所当然,有时甚至连声“谢谢!”都不会说。
这让我突然想起了前段时间不记得在哪儿看到的一个故事:
A不喜欢吃鸡蛋,每次发了鸡蛋都给了B吃,刚开始B很感谢,久而久之便习惯了。习惯了,便理所当然了,于是,直到有一天,A将鸡蛋给了C,B就不爽了。他忘记了这个鸡蛋本来就是A的,A想给谁都可以。为此,他们大吵一架,从此绝交了。
思考一下,真的没有那么多“应该的”,有些事,不去做实在是情理之中,也很正常,别人给了我们帮助,我们应该感恩,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帮自己?别人是不是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是不是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帮助下对方!不要让好人吃亏!我们如果多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其实很多真、善、美就出现了,也会避免很多麻烦。
昨天我在豆瓣上写的书评,我们写作组的群主带领小伙伴们都去给我点赞加油去了!我白天带孩子出去玩儿,当时没太在意,后来回来后看到那么多留言,确实让我感动了一把,除了感谢,大家的行为我也是在默默的关注着。
真没那么多应该,哪怕是人家群主说你们都去给sunny点个赞,加加油去!但是去不去,权利还是在于小伙伴们自己。没想到的是,看到那么多鼓励的留言,我只想说,在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平台、没有交任何费用的群里,大伙儿是那样的团结、那样的齐心协力!自给自足,互相帮助,真的很感谢大家,我相信这样的群一定可以走得更远……
要是我们也有像西方感恩节那样的节日,小伙伴们从线上走到线下,围坐在一个大圆桌周围吃着烤火鸡、南瓜饼和最美味的土豆泥,相互聊着天、说笑着,那该多好!
烤火鸡不是中国的特色,但是南瓜饼和土豆的做法,我觉得我们中国做得更好吃,特别是土豆。在我的家乡就有一种叫“炸洋芋”的美食,特别美味!(云南人管土豆叫洋芋)
去过昆明的人们都知道,我们那儿大街小巷,特别是一些公园附近、学校周边、中心区域都会远远飘过一阵阵炸洋芋的香味,大伙儿说着、笑着、三五成群,手里捧着一碗炸洋芋,就像吃着零食一样!那种感觉真的很爽!
炸洋芋的做法很简单:锅里放上适量的油,将削好皮的土豆切成一块一块的,放入油锅里煎、炸,直到表面金黄,发出阵阵浓香,再配上盐、味精、辣椒粉、花生面、辣椒酱、芝麻油、小葱、折耳根(云南特有的一种调料)等各种调料,拌在一起,外脆里嫩,那味道……怎一个美味了得……
真期待小伙伴都去我们云南做客,都去尝尝这种特别的美味小吃……
一边吃一边回忆着、思考着……
不要把别人的帮助当作理所当然……
然后顺便不忘接过卖炸洋芋大婶手里的碗,和她说一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