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一个好的人生,应该是有阅读存在的。毕竟我们不可能在现有的时空里和所有智慧的人聊天,但阅读解决了这个问题。前人和当代人的重要思想都会沉淀在书中,等着我们去认识、了解、追问、学习,最终达到融会贯通。
关于阅读,战隼老师给出它的方法论——阅读十问,听后很受启发。
问题一: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2条微博来概括。这类似麦肯锡的30秒电梯法则,一件事如果你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楚,那么十句、二十句其实也是说不清楚。微博的容量是140个字。如果140个字说不清楚这本书讲了什么,那可能就是自己真的没看懂。高度的总结概括能力是检验自己是否读懂的一大标准。
问题二:哪些是值得记录的重要信息?
摘抄、电子化。在头一次阅读的时候不建议做信息记录,需要不错的内容可以先折起书角来。通读一遍完成后再把有折角的页面再读一遍。这时候如果觉得还是那么能深入人心就再再另一处折角。两遍下来,那些被你折了两回的页面里面的重点信息才是值得你摘抄、电子化的内容。但还是更多的推荐摘抄,好记心不如烂笔头,我们总是对自己写下来的东西印象更加深刻,并且还可以在写的时候深入思考,把自己的感想附在上面。而电子化的好处就是查阅更方便更容易做梳理和归类。
问题三:问了哪些问题或想要解决什么?
我们读书的时候尽量是带着问题去读,知道自己到底要在书里面寻找什么样的答案。这样有针对性的阅读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只是顺着一页一页读下去可能效果并不是很好,因为自己并没有重点,没有重点就可能导致什么都是重点,什么都记不住。
问题四:观点是否有道理?哪些观点你不同意,原因或依据。
阅读的过程中一定是要思考的,不能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学习。如果觉得有道理,那么要问问自己为什么非常赞同。如果觉得不同意作者的观点,那么也应该能说出原因。做这样的记录,然后不断思考。因为人的观点是有可能产生变化的,所以日后温习的时候你可能会对曾经不同意的观点产生不同的看法。不断的思索,是我们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且也要在此期间注意作者的这个观点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的。
问题五:跟我有什么关系?你的哪些观点改变了,能用在哪些方面?
所有的学习都是和自身产生连接意义才是最大的。用不上的知识我们迟早会忘记,对于用上的上的知识一定要明白,到底哪里产生了价值,让自己做了哪些方面的改变。在阅读中遇到这样能促使自己产生连接和改变的内容可以用拆书的方法进行分析。拆书的步骤大体是
1、重述片段
2、举一个相关的例子
3、思考一下怎么能够用在自己身上并实践
这样才能让这个有用的片段发挥它的真正的价值。阅读从来不是最终的目的,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是。
问题六:用图表来表示。
是不是可以用简单的图表来总结所学的内容,比如PPT、思维导图等等。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加工提炼的过程,也是一个高难度的内化过程。
问题七:如何能跟我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
这一问所做的是融会贯通,将知识进行连接,使得一个点的知识可以变成线,进一步变成面。长期下来,可能就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问题八:怎样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还是实践的问题,可见阅读的最终目的不再读本身。下一步的行动实践应该尽可能的多,不要只尝试一两次就浅尝辄止,因为我们不管学习什么样的技能都是熟能生巧的,不多练习你永远不知道其中奥秘。其中的奥秘一旦被探索出来会具有很大的价值。而这个过程也是结合自己的进行个性化的改造的过程,因为书中介绍的方法可能是一个通用版,并不针对个体。我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将它个性化变成自己独有的东西。
问题九:整合已有资料,输出。
输出可以是常见的读书笔记分享,也可以是给朋友系统的讲一次所学的内容,更可以是参加读书会或者在网络音频软件中的分享。只有能完整的输出才能证明你是真的懂了。
问题十:实践之后的观点补充。
这一点应该是结合第八点的,用过之后才能知道理论和实践的差别。不断修正自己看法,最终达到真正的理解。
以上十点是今天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论,其中有一些自己本身就有体验。如果遇到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不如用上述十个问题好好读几遍。虽然这个过程非常费时间,但每一分钟的时间占用都不会是白费,都会为自己的成长产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