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本来想着按招聘流程来写,从招聘需求开始、到如何写JD、如何选渠道、如何面试、如何谈Offer,但有一天和我一个创业的朋友微信上聊天,一时得瑟,口无遮拦地说出最近签Offer到手抽筋时,他“刷”地一行字就飞过来了,“这些人都是哪来的?”,还配了一个双眼桃红、口水直流的表情。顿时让我想起,我刚做招聘时,一个非常资深的招聘经理,也是我的好姐妹和我说的,招聘最重要的就是建渠道。于是,就去他的招聘流程吧, 从最Key的问题入手,来写第一篇吧。
(声明,此篇文章纯属自己的经验总结,没有百度Google过,没有理论模型,没有大V论调,也没有充分的市场调研,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HR从培训转行做招聘八个半月后的个人经验总结,如果你觉得说得对,那就免费拿去用吧,如果说的不对,不要喷,给我个机会学习,加我的微信JiaqiaoTalk,咱两喝喝茶聊聊天,茶钱我付。)
Now,我们闲话少说,直奔主题,把我用过的招聘渠道一个个撸一遍吧。
招聘网站:
对于招聘网站 ,我的使用心得是:像App推广一样,先把免费的渠道全部铺一遍,然后选择有效的渠道,重点维护。
有效的渠道最主要的KPI是简历量,次KPI是有效简历量。做招聘最怕是没有简历,所以最重要的是开源,你在每个网站上发布一个职位,最多再三分钟,然后就是等了,所以这两三分钟不要怕浪费,能铺全铺满。
重点维护,一是指花更多的时间研究他们的产品及产品背后的思维,二是指花更多的时间按照其规则运营(如刷新、给候选人回复、做好标题党等) ,三是指可以投点钱在上面了。现在新涌现出来的招聘网站大多是免费的,但如果你碰到好的,不妨投点钱,把效果放大。
好,接下来把使用这些招聘网站的心得一个个和大家分享 如下。
1、拉勾网:互联网类职位招聘第一推荐招聘网站
我真的要放在第一个位置来说呀,拉勾网,太谢谢你了,为我贡献了80%的简历量,简历有效率和最终offer数也是最高的。
拉勾网第一个特点是 专门面向互联网的垂直型招聘网站,在上面招聘的和求职的绝大多数都是互联网行业的(但最近也有其它行业的也跑到上面来的趋势),所以在上面放互联网类特有的职位,效果就特别好。
拉勾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应快,基本上一个职位你放上去,一个小时内就有简历来了,当然,这种速度会随着你JD发布时间而递减,即使你七天后刷新,简历量也不如最开始那么多了。
不过,我和我的其它同事对比了一下,发现拉勾网上效果最好的是市场类运营类的岗位招聘,如果是技术类的话,拉勾网量虽然还是最多,但质量不如内推。
后续:继续使用,重点投入,花钱进去推广一下。
2、内推网:“内推”功能没有对我起作用,都是自己投的。
内推网,最初接触时,认为最大的作用应该是有一群人去推荐另外一群人来应聘,但也许本招聘官一不是红人,二交际圈也不广,三所在公司也不是BAT,虽然尝试了有奖推荐,效果依旧没有变化。
内推用下来,相对拉勾来讲,简历就很少了但起码每天或隔几天还有几封简历,二就是怎么投过来的都是“小朋友”居多呀?后来分析了一下,也许是因为内推可以直接转微博,通过微博过来的本身就是在校生居多。(上次和内推的合伙人之一见了一面,发现内推是刚刚成立没多久,只有十人的一个团队,这相对拉勾有100多人B轮融资都结束的情况下,还是不错了,但,很抱歉,欣赏和理解不等于就可以接受,内推继续加油吧!)
而且内推网还有一个讨厌的地方是,他从来不把“XXX应聘YYY岗位来自内推网” 作为标题把简历发到我邮箱里来,却以“家巧,你有一条未读信息。。。”作为邮件标题发过来。内推你知道对于同时招好几个职位、一天收几百封邮件的HR来说,我们都会设定标签和使用过滤器功能的吗?我的习惯是一个时间段打开一个标签,看一个职位所有的简历,再一时间段打开另一个标签,所以说,内推网呀,你的邮件我经常就没去看的,你知道吗?
后续:继续使用;和内推联合做些活动。
3、猎聘网:好吧,我承认,我没付钱,我只能发布初级人才职位
使用体验真真儿地一般,无非就是猎头版的51Job。上面的人五花八门,非互联网行业的居多,自视高大上的人居多。如果不付钱只有发布年薪10万以内的初级人才职位,当然,人家也没有做绝了,你可以在前台显示时选择“面议”。因为体验不佳,我的同事位慢慢都放弃这个网站了,只有我本着广撒网的态度,发布还是发布着,
但效果不好,简历量和内推差不多,似乎是因为我没有好好地经营,因为据我另外一同行的朋友讲,他用起来效果就不算,他说,用这个网站是需要像微博一样去养账号的,好吧,我没有花时间去养,所以无论是简历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好。
但Offers数是1,是的,是个神奇的1,原因我之后再解释。
4、51job
在互联网行业许多人都觉得51job不行啦,但其实在我看来,他至少还可以活一段时间的。
第一,他在传统行业还是很Work的,HR都习惯了;
第二,多年的品牌积累,让任何一个找工作的和招聘的都知道,上次就有一个应聘生候选人问我,除了51job和 智联招聘还有什么招聘渠道,可见拉勾类虽牛,但体量上和知名度上和51job还不是一个量级的。
第三,即使是互联网行业,也要善用51,上次我招一个分析师的职位,51在简历数量和质量上就完败拉勾。因此在一些非常互联网类的传统职位,如人事、财务、销售、分析等,51job还是很好用的。
5、其它网站
1)www.3wzhaopin.com 前期占了3w咖啡馆(也就是拉勾网的出处)许多的便宜,但用下来,体验很糟,简历量为0。
2)哪上班:因为冯大辉的文章,我特意去尝试,还推荐给了许多小伙伴,但收到的简历数很久很久(两三个月)之后变成2,其它小伙伴也是很久很久后要么是0,要么也就变成1或2或3,没有更多了。也许是初建吧,还在储备UV。所以这个季度我没有再用过了,等十一回来,Q4再重启试用一下吧。
3)100offer:针对技术的,也是刚刚试运行,模式很新,不能发JD,作为HR只能看已有的以匿名方式发布的简历们,然后你去发邀请给候选人,人家愿意理你就回复你,不愿意那就呵呵了。我们技术招聘的同事试下来,发了几封邀请,没人回复没人理睬,好吧~~~ 但还是非常看好的,私认为这种模式很招程序员们待见,且符合现在市场上求大于供的书面,等我招技术的时候,我去试试。
4) 周伯通招聘、看准网:都是在一些微信号的文章里看到的,认同其中一些理念,试了试,产生的简历量太小,作为标准发布通道之一,还没有碰到有效的简历。
4)还有什么卧龙阁呀、公司点评类的网站啊,我都去试过,基本没有效果。
SNS渠道
SNS渠道,通用的特点总结如下:
第一,效果好不好,最重要是一度二度人际链接的匹配度如何,这是决定性因素!没有这个就什么也别谈啦。但也别担心,还好啊,起码你自己就是这个行业的,你还有那么多同事也都是这个行业的,而更高一阶就靠自己攒人品啦。
第二,就是你的JD写的如何。在SNS渠道写JD绝对不是51JOB的文风好咩,你要当成 “文案” 来写呀!而且不同的SNS渠道,最好是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字。例如微博你用长微博,微信你最好弄个微信公众账号。最近我自己用京动云擎和Wordpress搭了一个招聘网站,适用于手机端传播的,也是比较助推推荐的。
第三,注意频率。SNS渠道最重要的还是朋友之间的互动,当一个岗位很急很急或是很难招很难招,你再放出来,否则天天放招聘广告呀,会很招人烦,并被人肉过滤掉的!
第四,简化人家转发的成本。这种渠道都是费人品的,人家给你转发就已经是帮了大忙了,所以千万别麻烦人家还帮你要电话号码呀、甚至要简历呀、更有甚者连评价都给到你。最好的办法是在文案里留下你的联系方式,让有意向的人直接和你联系就好了(猎聘网上那个Offer,就是候选人看见JD上的我的QQ号,主动加我,最后谈成的,你看我在招聘网站也不忘做宣传带UV呀)。当然,候选人来了之后,还是要问一下从哪知道的招聘信息,万一Offer了,该给的推荐费别省了呀。
第五,从SNS渠道过来的,尤其还加了你微博微信,请一定当朋友一样对待,起码要礼貌,最起码的要有回复,不可以一看简历不合适然后就不理了。
第六,从SNS渠道过来的,靠谱指数相对招聘网站要低得多,但却因上一条需要耗费你更多的时间,所以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如果你不愿意花精力在这上面打点,就宁可不要碰。这种渠道都是口碑的事,口碑坏了,以后很难做。当然,你也要相信,这种口碑的事,也许这一次没有Offer,但对以后的招聘也是极有帮助的,这就像市场部干的事一样,有的市场行为是直接带来PV\UV\Action,有的只是在打品牌。
接下来一个一个渠道说说。
1、微信。
微信大热,无非是大家都是看重朋友圈这个靠谱的人际圈,所以我也试过用微信。但,哎,作为一个不爱混各种圈子和活动的宅女,我更多依靠我的朋友和同事们的转发。
微信,除了朋友圈,其实还有一个好棒的渠道就是微信群,特别是找到群主后,好多事情就事半功倍了。我曾经被加到一个500人的大群,收到的简历还是不少的。
2、微博
千万别说微博已死,如果说微信是一个小圈子,那么微博就是一个大广场,各有各的妙用。而且微博作为一个招聘渠道,在收到的简历数量上比微信多多了,尤其是有几个大V帮你转发的话。上次我招北京的BD,就同时被公司大佬、几个业界的大牛、几个粉丝多的好友以及北京的几个招聘账号转发,收到了好多封简历。但Offers为0,但相对收到的简历数量来讲,收到的简历的靠谱率不高。
3、知乎
玩知乎的最多就是互联网行业的,而其中又以产品经理和程序猿居多。在知乎上你很容易发现一个好人,但很难挖走他,因为人家一般都在原公司做的也相当不错。但可以在知乎打品牌,关注那些提到自己所在公司的问题,积极去回复。一是贡献些人气,一家公司没人气就是没知名度,没知名度,招人有多难你肯定有体会;二是贡献些美誉度,当然,知乎上的都是聪明人,你千万别像电视购物一样八星八钻地胡吹,具体怎么回答讨人喜欢,去和那些过千粉丝的知乎大牛学习吧。
4、豆瓣
玩豆瓣的许多是是文艺青年和愤青或是思想者,豆瓣里有大量的设计师、产品小组以及招聘小组,去发贴,然后坐等豆邮吧,效果还是不错的,尤其是设计师和产品经理。
5、QQ群
我试过加各种QQ群,包括某个职业的QQ群或是目标公司的离职群(嘿嘿),也有些效果,但更要做好没人理睬的准备。
6、专业论坛
最好请这个圈内的人帮你发,否则会被踢的。
外部推荐
(这个超有效,但要写的东西也较多,我稍后再找个时间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