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榕城十日有餘,再回來時熟悉的尤溪洲橋下圍起了黃色護欄修整道路。還沒來得及去散散步,便匆忙回家整理衛生。
同往常一般,點上一隻檀香,開起電台音樂,穿上圍裙和手套開始整理近日蒙上灰塵和潮濕的房子。大約一個多小時後整理完畢,我像卸下一身重擔似得輕鬆的躺在沙發上,事實上我一直很喜歡做家務的狀態,在思路不清晰或情緒低落時我都會打掃清理一些物件。在整理中看到每一個物件的整潔有序和地面的敞亮,會令我感到舒心和平靜。
有位長輩曾跟我說過,每個地方都是一個道場,在這個空間里的所有物件和空氣組成了一個磁場,這個磁場對自己的能量影響很深,所以保證自己的磁場乾淨整潔,能讓自己更加正面和積極。
記得去年過年期間許多公眾號在分享《斷捨離》,我在瑜伽館的間隙里翻讀過這本書,著作者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序言部分是張德芬寫的,標題是“想幸福,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序中提及了她在自己的一生中如何參透斷捨離,勇敢的做自己,從而成為身心靈作家。
我從學校的寄宿到租房,從只有一個行李箱到現在家中儲物間的飽和,相信許多人跟我一樣。我自小就是一個對物品有著迷戀的執著的人,小時候喜歡收藏各式各樣的大小物件,每一年都能整理出一箱子的收藏品,直到爸爸對著十一歲的我說“別老是收拾那些無用的東西進屋,整理下哪些不要的該扔掉!”
那時候開始,我才慢慢改掉這個類似像戀物癖的症狀。在看了作者通過參透瑜伽「斷行、捨行、離行」的人生哲學后,創造出的這一套通過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靈環境的「斷捨離」整理術。讓我正視了自己的依戀,嘗試學習和實踐斷捨離,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
像書裡所提的,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當我開始思考,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我的家也開始變得清爽,心靈的塵霧也被拂去,從外在到內在,逐漸煥然一新。
雖然家中物品還是很多,還是喜歡收藏許多物件,但我也在慢慢的學習和剔除那些不需要的,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自問,自己真正害怕的是什麼?對物品斷捨離了,那對自己時而起伏在內心的千頭萬緒,是否也勇敢地斷捨離了?
我想,這也許就是《斷捨離》這本書所帶給我的,需要不斷去參透的“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