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校暑期校本培训工作安排,16日上午是我的专场,给我的话题是“三力课堂”建设。昨天补录新生报到,高考录取学生转档案,忙的不亦乐乎。傍晚,将自己锁在工作室,根据话题内容,构思报告架构,将零碎的东西整合,确定报告题目为《注重“三力建设”,打造“三力课堂”》。这个话题是县局年度教研活动“聚焦课堂,共同成长”的衍生,同志们应该并不陌生。
其实,我是想通过此次专场汇报,汇报我个人对肥西三中课程建设及课程实施的想法,内置了大量反映三中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方面深层次的东西。整个报告分为四大部分“引子”、“话题阐释”、“主体内容”、“总结”。
但是,一大半与会同仁没看到报告的“引子”,极少数看到了,估计也没有悟透“引子”的内涵。我是提前20分钟进入会场的,调试音响结束,播放舞台剧《映山红》,优美的音乐和唯美的画面里包含了一个关于革命的凄美的故事——爱的期许--美的憧憬--入伍分别--漫长等待--死亡诀别--投身战斗--战争胜利。“等战争胜利了,我带你去看满山的映山红。”我看中的是这句台词,人活着要有憧憬,要有希望,这正切合了三中人目前的状况。
“话题阐释”部分简单明了,部分同志不甚明了是因为我在教研处给我的论题前面加上了“三力建设”,我认为“三力课堂”的推进,没有校长的重视,没有学校管理阶层的参与,没有教师的有力执行,最终只能是空谈。一所学校课程建设状况反映的是一把手校长的宏观课程观,一把手校长对本校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状况将直接影响管理层各项课程指导参数,最终在课内外教与学的实际中显现出本真。也就是说教与学最终显现出来的状况,就是一把手校长的顶层设计状况。因此,提“三力课堂”这个话题,必须要讲校长、管理人员、教师的课程观,必须把有关校长、管理人员、教师“三力建设”提上日程。
“主体内容”部分切分为四个环节:话题提出的理论与现实依据;“三力课堂”的具体内涵、高度重视“三力建设”、努力打造“三力课堂”。此部分,链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插入了日常教学巡查的图片,四处研学的音频视频,个人教育教学的心得感悟,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报告,自我感觉理论结合实际,阐释较全面。其中有的图片、有的现象来源现实,触目惊心,有的话语直白透彻、真真切切,可能洞穿了部分领导和同仁们的小心脏。其实,所有老师在进入课堂之前都得想一想:学生预习程度怎样了,这节课我的角色是什么,学生的角色是什么,师生在怎样的情境中完成知识的输入(积累)--重构(整合)--输出(文字符号、语言表达)。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所有教育同仁都要立足岗位,适时照照镜子,发发热、淌淌汗、洗洗澡。因为,只有神清气爽的老师才能教出神清气爽的学生。
“总结”部分,是我自己感悟的分享,这个设计其实是想表达:我们都是普通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立足现实,不埋怨、不退缩、不推责,本着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用自己的脚步丈量自己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