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女性最常被问及的难题: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尤其对于成功女性,似乎事业上的成功必然需要以牺牲家庭作为代价才能换取。而往往家庭幸福的女性也需要接受事业平庸的结局?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真的是这样吗?
好强的女性们一直在不停地寻找答案,也在追求一种二者的平衡,但身边越来越多的事例让她们不得不相信这二者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矛盾体。
女性生育之后到底是重回职场还是就地归辞,似乎成了围城般的难题。面对职场中让人筋疲力尽的拼杀,很多妈妈发现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这是一种缺憾;斩断职场前途,悉心照顾家庭生活和子女的教育后,很多妈妈发现柴米油盐的安宁背后是自我的丢失,这是一种恐慌。
一稼老师的《美好人生运营指南》,提出了一个叫做“生命轮”的概念。简言之,人生是由内心、事业、情感、健康、财务等各个命题轴承组成的轮子,如果想要这个轮子快速地滚动前行,必然需要各项命题的均衡饱满,任何一个轴承的孱弱或者残缺,都会让生命之轮无法运转。
听到这个概念时,我才明白自己长久以来焦虑的原因。哪怕是在别人看来,孩子们非常乖巧省心,夫妻关系亲密和睦,这些不仅不能让我安心,反而让我更加惶恐。在这片安宁下,我看到了每个人的美好,唯独没有向往的自己。丢失了事业成就感,我的生命之轮如何前进?
单单纠结家庭与事业,实际上窄化了人生范畴。新时代女性要实现的是全面开花的人生,这并不是求而不得的梦想,完全可以通过整套的运营实践,做真正的“人生赢家”。
此刻,大家不妨都对照下自己的生活,是否还有短板甚至是缺失,一定要补齐,否则很难有健康的人生。
《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作为一本全面平衡人生的指导手册,非常有指导意义。
内心篇:
强大的内心是应对复杂生活的铠甲,人人都应该具备,但想要拥有,靠口号和鸡汤的作用微乎其微。
首先应该厘清的是失败事实和认知错误,尤其是对于事实和认知间的错误因果联系(错误认知有时候来自于自身,有时候来自于外界的影响),甚至产生用错误认知指导生活的信条和理念。
举个例子:
事例一:
失败事实:演讲比赛失利
错误认知:不擅长演讲,自己没有能力
错误信念:从此不碰演讲,和演讲有关的任何公开发言,不仅没有信心,能躲则躲
事例二:
失败事实:恋爱失败,遭遇背叛
错误认知:自己命不好,自己没有魅力
错误信念:从此怀疑爱情,不敢争取真爱;在孽爱中委曲求全
如何解决:
分清失败事实和错误认知,割裂二者的谬误联系,客观分析寻找突破。
沿用上述例子:
例一:
演讲失利,原因可能为准备不充分,心理紧张等,改进措施为不断练习,先在亲朋好友等小范围公众前练习,不断锻炼心理,直至克服紧张状态。
例二:恋爱背叛,排除自己的相处模式外,还有可能是选人出了问题,改进措施为将择偶标准细化,列出最关键的品质保证和基本原则,时刻提醒,不再为爱妥协等。
通过不断地分清,割裂,纠错的循环练习,总有一天能够摆脱不自信、瞎联系、乱烦恼的状态
争取跳脱情绪的控制,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少一些内心戏的联想,因为生活不是影视作品,不靠想象,靠行为。
这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神药,但却是可以循序渐进,不断实现的目标。内心强大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日复一日修炼而来的内功。
事业篇
按照普世价值(收入、职位、名望)来衡量,这世上事业成功的人数不胜数。但要是就职业满意度来调查,似乎很少有人对目前的职业满意,或者对职业充满热情。说起工作来,大家都各有各的困惑和槽点,多数人是看在目前的薪水、职位以及交通等外在因素的优势下继续“忍耐”而已。
当择业标准过分依赖于外在因素(比如钱多事少离家近)时,忽略了内心对于职业的真正需求,会走上被工作推着走的境遇,不断加码,直至背负不动为止。
人们对于择业状态是非常厌恶的,短暂失业会让情绪陷入极度焦虑状态,此处并不排除受制于经济的窘迫,紧急择业非常容易造成盲目短视,后续在职场中遭遇艰难度日。对就业的重视程度远超出择业,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职业规划专家会建议择业前做一些职业性格测试,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潜能等等,结合自己的职业需求:喜欢的行业,喜欢的类型,最看重的企业品质,最希望获得的提升,最不能容忍的职场环境等等逐一列出,并分别对其打分,按照权重进行重新排序。根据列表的内容(核心工作价值)去对比招聘的单位和岗位,和自身进行匹配分析,接近度最高的就是最理想的选择。(不同阶段的核心工作价值权重会发生轻微变化,尤其是女性面临生育、家庭等重大抉择时,可以进行微调,但大方向不会变动。)
为什么人们会对现有工作抱怨颇多,就是因为就业前没有做职业评估,甚至多数情况下这个环节是缺失的。
大家会蜂拥而至热门的行业,或许是为了该行业的高回报,这不为错,但你不知道高收入需要靠高负荷来换取,你不能一面舍不得高收入,一面去抱怨高强度;中国还有一个特例就是父母安排工作,进入相对舒适的企事业单位,旱涝保收,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但你不知道平稳的职业或许会面临“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你不能一面享受着安全,内心又在挣扎激情。
没有深思熟虑的择业过程,必须要日复一日忍受内心与现实的撕扯,必然的结果。
就业后一段时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逐渐显露,看起来差不多的起点,有人像坐了火箭一般扶摇直上;有人原地踏步,不进反退。
这在于,进步的人具备强者思维。
强者关注事情,积极做事,没空抱怨。弱者关注情绪,只顾抱怨,从不改变。
强者懂得信任的价值,经手的工作会百分百负责,高标准交付;弱者不断辜负信任,随意承诺,难以兑现。
强者像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个人品牌;弱者从来不懂个人还有品牌,更不相信它的价值和威力。
选择大于努力,但没有努力,几乎换不来选择权。
事业篇,择业仔细,就业认真,优秀是一种习惯。
情感篇
幸福的情感生活,可以让女性精力充沛,魅力无限。有句话说:女人需要爱情的滋养,看一个女人的状态,就能知道她的情感状态。
在一稼财富营,我见证了特别多的优秀女性,她们不仅能力出众,而且都拥有稳定健康的情感生活。伴侣对她们的尊重和接纳,才让她们时刻以最饱满的状态待人接物。
为什么她们可以享受到来自异性的呵护与关怀?因为她们选对了人,没错,择偶非常重要。在选人上花足功夫,后续的相处就会省力很多。反之,人不对的情形下,改造和补救工程心力交瘁。
我见过很多好姑娘,她们自身条件足够优秀,但偏偏感情之路一直不顺。经历过多次失利后,她们特别喜欢用“随缘”一词来形容未来的感情规划,倒不是说随缘不好,只是这里面多少有些消极的因素。
情感对于女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岂能用随缘来打发?每个人都活过20岁的青春,那时候对爱情抱有无限憧憬的女生,总会对偶遇、邂逅等情缘抱有高期待。事实上,爱情和其它事物并无两样,缺乏主动,是很难寻觅良缘的,守株待兔等来的烂桃花比率挺并不低。
我前同事,为了能够顺利嫁人,相亲人数不下一百位,可谓非常积极。我并非推崇这样密集的约会方式,但至少见识的人多了,才越有可能了解自己的需求。
一见钟情,从一而终的爱情被不断歌颂,是因为它的稀缺性。现实中,初恋修成正果的少之甚少,好不容易修成正果的,又因为缺少了一定基数的选择过程而心存怀疑。
在一稼老师的学员中,就有这样的案例。非常幸运地一次就遇到了生命中最对的伴侣,小概率的顺利,却让她质疑一次命中的真实性。
看,爱情也需要不断试错,失恋反而是找到真爱的助推器。所以那位相亲百位的姑娘,是在用量变期待质变的来临。
她的做法中当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果在见面前,就先把自己的核心择偶标准整理出来,根据对方的情况进行逐一匹配的话,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面谈筛选的工作量。如果处在婚恋期,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支配的话,另当别论。
我自己就曾经遇到过极度自我型、不表态暧昧型、好吃懒做型、不尊重女性型、死缠烂打不顾分寸型、感情随便型、抠门吝啬型等等,从他们的缺点中,我更清楚自己的底线,明白哪里是红线,哪种人永远不要碰。
最终我遇到了吴总,他心胸豁达,不过分计较,无论金钱还是其他;他尊重女性,知道改变。目前我们的感情稳定且不断升温。我从不觉得是自己运气好,而是在择偶的路上清楚需求,做足功课。
择偶环节过后,进入情感经营期。再浓郁的感情,也会在两人亲密的生活中暴露出问题。
分清生活细节还是三观问题,再去解决是明智之举。如果我们对于伴侣的要求是事事和我们保持一致,或者永远一方迁就另一方,这样的关系不健康也难以维持的。伴侣们生活中的分歧和矛盾,多是界限不清造成的,混淆了个人习惯和家庭目标。
多数女性,会抱着为对方好的出发点,纠正在她们看来不好的生活习惯,抽烟、喝酒、打游戏、不运动、吃垃圾食品、邋遢等等。这些常年跟随自身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尤其是在对方不以为然,并没有和女性的认知保持一致的时候,反而容易走向逆反的状态,即使有些伴侣愿意做出让步,也只是妥协,并非真实意愿。
女性需要明白的是,作为伴侣,可以建议,不要改造。
我家的吴总,喜欢美食,但不爱运动,所以结婚后他的体重一直居高不下。最初我也试过想办法让他运动,或者逼他运动,控制食欲,他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并没有做出改变。之后我开始专注于自我健身,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今年疫情期间,我在家里锻炼,想着他也居家,就试试和他一起锻炼,尝试了一段时间,他竟然有了运动的意识,每天都愿意活动一下,从最开始的十几分钟,到现在的四十多分钟。这次五一回家,我突然发现他的肚子上出现了两条马甲线的雏形线条。我惊讶地将这个发现告诉了他,看到他喜形于色的表情,难掩兴奋。后来我偷偷观察,他开始主动减少晚饭的食量了。
他的改变来源于自身需要,而非我的改造。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就是夫妻之间要保持差不多的节奏,一方不能过分落后于另一方,无论身体还是思想。
对于对方的改变,要及时地给出肯定,被看见,被认可是你的刚需,也是所有人的刚需。
财务篇
经常说,钱是一个人的底气。可大部分还是羞于谈钱,生怕自己被贴上只认钱的标签。理财作为现代人标配能力,这个学校不教,父母不会的本领,一直不能被广泛掌握。
据统计,目前国人的平均寿命已达到76岁,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按照60岁退休计算,人均不工作后至少还有二三十年的寿命,如何保证这段时间的生活质量,是应该从现在就着重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未来的养老钱,从哪里来?
《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中算过一笔账,以60岁退休为例,从30岁开始为退休做准备,如果要保证每月1万元的生活费,加上每年的通胀率,(按照3%来计算)现在每月需要省下1.35万。普通人要想靠30年的薪水来赚取30年甚至更久的养老费用是不现实的。
但如果一切假设不变,增加一个理财的技能,每年的理财收益按照7%来计算,除去3%的通胀率,实际理财收益为4%,按照同样的目标,退休后仍旧保持1万元每月的生活标准,现在每月只需存款2575元。这个数额让工薪阶层的养老方案变的符合现实了。
理财与不理财,差距就是这么大。
很多人一提到理财,就一个头两个大。纷繁复杂的数字加上一堆难懂的专业术语,更让人扑朔迷离。股票市场,望而生畏,波动的行情,分分钟让心脏难以承受。
关于理财的误区还有很多,最典型的莫过于:收入不高,等有钱了再理。
实际情况是,理财的盲区,越早理清越好:
存钱越早越好,让时间的复利给你带来惊人的惊人回报;
稳健性投资战略从长期来看,收益率远胜于高收益战略;(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一是不要亏钱,二是记住第一条)
提高风险意识,做好资产配置,分散投资,杜绝押宝行为;
投资之前配置保险,越早配置,同样的保额,保费越低;
理财听上去复杂,其实不然,守住基本原则,是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率的。
至于详细的原则,以后留篇幅专门阐述。
总而言之,理财是用闲置资金,利用时间的复利,获得理想的收益率,而绝非一夜暴富。
健康篇
我对健康的意识产生于生育之后,大概因为责任变大的缘故。二十几岁时,过度减肥给我的身体带来不少的副作用,包括脱发、食欲不振、无精打采、肌肉松软等等。
因此我要奉劝希望减肥的大家,切不可过度节食,一定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很多人爱吃素,认为素食健康。
我的感受是,蛋白质、碳水都不能少,长期不食肉的人,皮肤光泽度不够好,戒掉碳水的很多女生,生理期会变得不够规律。真正健康的体魄,一定是荤素搭配,雨露均沾的。
所谓食乃生活之第一要务,入口的食材必须要认真对待:
食用油作为国人烹饪不可缺少的存在,甄选不可马虎。书里提到了几种不错的选择,比如橄榄油,牛油果油。
鉴于我们习惯烹炒的饮食习惯,橄榄油显然就不合适了(橄榄油烟点低,适合直接调味拌料)。牛油果油,取材于营养丰富的牛油果,它最大的优点就是烟点高,非常适合煎炒烹炸等中式料理。
市面上的牛油果油品类繁多,要注意提炼过程。一定要选择物理压榨初榨牛油果油,可以从它的色泽上判断出来,初榨的油颜色和牛油果一样是深黑绿色,质地偏稠。而经过精炼的油呈浅黄色,并且看上去非常透亮清澈。我在去年年底,将家里的食用油换成了美国加州的初榨牛油果油。
接下来是食用盐。心脑血管病人会严格管控盐的摄入量。事实是盐的提取过程直接影响了盐的效果。人体的体液成分和海水非常接近,适量服用盐水不仅不会危害健康,还有保健功效。精制盐在制作过程中去除了大量的微量元素,并加入了不少的化学物质,以期达到增加保质期的作用。这样的“食用盐”肯定要严格控制。
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因为从几年前开始,我家里用的食用盐都是来自新西兰的喜马拉雅矿物质岩盐,一包2斤装,特别经用。
尽可能选择有机食物,包括蔬菜,肉食,主食等等。我生活在三线省会城市,平时到城乡结合部也非常方便,所以有很多机会购买到有机蔬菜,肉类,鸡蛋等食材。我的孩子们3岁以前一直都是吃本鸡蛋长大的。不混一线城市的优势终于在此刻体现出来。对于繁华都市的人,如果无法保证所有食物都是有机的话,要先保证肉类。
严格控糖,不仅要减少甜食,还要控制糖来源,比如精米精面等主食。糖除了会造成高糖疾病,爱美女生应该懂得控糖就等于最有效的抗老方案。增加粗粮的摄用,或者粗细搭配,都是不错的方式,比如:蒸米饭时加入一定比例的糙米。
少吃生冷。西方文化的渗入,让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毫无节制地摄入寒凉食物饮料,让千百年来的中国体质被冰封。我去看中医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医嘱就是忌生冷,包括寒性水果。(西瓜乃大寒水果,可想而知冰镇西瓜的损伤力)对于体质虚寒者,下午3点以后是不建议吃任何水果的。我已经很多年不知道冰激凌的味道了,并且西瓜类大寒的水果也戒掉了。走到哪里都是一个保温杯,只喝开水。
摄入之后来谈消耗,如何代谢掉体内的热量,保持身体的活力和能量呢?运动是唯一的推荐,记得以前无论我多么严格的控制饮食,身材管理仍旧是大难题,体重忽高忽低,体型总是松散。
从开始健身后,发现只要认真锻炼,吃多少都不是问题,体重可以稳定,体型也变得紧致,而且精力充沛,好处实在太多了。
这几年我一直维持一周5练的习惯,周末休息。最近赋闲在家,没有了健身房打卡,锻炼密度逐渐松懈。一稼老师在某篇文章中提过,坚持一件事情,100%完成比98%完成更容易。的确如此,每天不加思索地行动,减少了很多无谓的心理挣扎。疫情期间,我把运动周期调整成每天,真的可以轻松做到。强烈建议,你也可以试一试。比起男生,女生每月的生理期客观上为周期性的休息做了准备。
养生是个流行的话题,也是个系统工程,一次性纠正所有的生活顽疾,很难做到。利用微习惯的力量,主抓重点,逐步替换,不知不觉中就能迭代升级。
健康作为人生之根本,不容 忽视,一切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人生命题探索,都是在舍本逐末。
总结篇
《美好人生运营指南》没有晦涩的语言和高深的道理,很多都是容易被忽略的本应该掌握的常识,这些林林总总的方面,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一部分,相信人生会有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