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不能从前辈那里,学习有益的经验,而是凡事都靠自己试错、摸索,那么我们的进步无疑会比同龄人慢。
出于最有效地学习和成长的目的,年轻人有必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接受经验,汲取养分。然而,代沟是永远存在的,不仅今天如此,其实在过去也有代沟,将来还会有,糟糕的沟通(比如不恰当的管束)只能适得其反。因此,如何和子女进行有益且有效的交流是一个大问题。在孩子长大特别是离开家之后,采用类似书信的电子邮件这种相对传统的方式和她们沟通,将对很多事情的经验、看法和建议告诉她们。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这种方式常常比面对面交流更有效,因为这避免了因不同意见而产生的争执。另外,由于写邮件时容易做到心平气和,写出的文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更容易接受所写的建议,而不是说的。在和子女沟通时,第一,明确子女不是家长的私有财物,而是上天给父母带来的最好的礼物,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需要尊重。有了这个前提,就能够平等地进行沟通。中国文化中一些强调长辈为大的思想,这种倚老卖老的态度,是两代人不能进行有效沟通的主要原因,毛泽东主席在60多年前对年轻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类似地,富兰克林和杰斐逊则一直强调要相信年轻人,相信未来。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这方面的智慧是一致的。
明确了孩子是未来的社会栋梁、精英和领导者,而不是当下的领导者,我们就不能用老人的观点禁锢年轻人的思想,而是给他们提供参考意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最糟糕的教育莫过于用上一代人落伍的想法教育这一代人,让他们去领导下一代。
第二,虽然子女和自己在基因上有传承关系,但是不要将自己这辈子没有实现的愿望转嫁给子女,特别是要求他们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在子女面前,榜样的力量远远大于说教。自己以什么态度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子女就会不知不觉地学习。很多人希望子女成龙成凤,其实,家长应该不断精进,以此影响孩子。如果父母一味要求孩子,自己的做法却相反,结果可想而知。事实上,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对缺乏教养的父母,因为他们的言行“培养”了熊孩子。撒切尔夫人的有一段话: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现在加上“注意你的态度,因为它能影响你的想法”,从某种角度讲,孩子的命运在父母向孩子发脾气,并且传递给他们坏习惯时,就已经决定了。
第三,同一件事,对不同人来说,给予的建议常常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没有绝对好和不好的建议,只有适合和不适合的。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情急躁,办事不周全,而冉有性格谦逊,但办事却犹豫不决。因此,当他们问孔子有一件好事是否该做时,孔子给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让他先听听父兄们的意见。对于冉有,孔子让他马上行动。
第四,沟通需要是双向的,很多时候,倾听孩子的想法比发表意见更时候,倾听孩子的想法比发表意见更重要。在一些问题上,孩子的想法不仅很合理,而且能够给长辈带来很多启发。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也在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