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这个词,从一开始就有着沉浮的韵味。如同鲤鱼入笼,即使奋力摆尾,也逃不开现实的桎梏。
然而戏曲的本身,就具有浓厚的风尘气。戏曲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
戏曲中风尘感最浓的,先属关汉卿的《救风尘》。
风月场上,人情世故,冷暖炎凉。
所谓的莺莺燕燕,雪月风花,最后的点破也只是:生活所迫,世事难违。
我听过很多关于风尘女子的故事,她们或沉沦,或挣扎。厌倦了左右逢源,厌倦了辗转承欢,厌倦了胭脂财气,却始终逃不开迷离的生活。
习惯了在男人之间周旋,习惯了笑脸相迎,习惯了在风尘中打滚。
不是孑然一身,而是难为一人。
这样的女子,少了良家妇女的端庄,却比一般的女子更通晓世事,更明白人心善变的道理。
精明的男女不会让自己受伤。如同戏里的周舍和赵盼儿。一个花言巧语,一个逢场作戏。当一个习惯了眠花宿柳的花花公子遇上了同样见惯情场的赵盼儿,一切便有了荒唐的开始。
风月场上无真爱,同样是虚情假意,你浓我浓。这是关汉卿刻意表现的一点,不光是风尘男女,即使是全天下的男女,都是一样。
直白而无情的揭穿欲望的丑恶,让道貌岸然的小人无处盾形,这是我所欣赏的关汉卿的手法,也是我所钦佩的戏曲的张力。
它可以让人在现实的泥泞中辗转,披上世俗的袈裟在民间的舞台上游移,也可以超脱凡尘的平俗,清高地不像人间产物。
书页之间的黑白文字,透过那层单薄的皮囊,世人看到的,是更多血流成河的哀伤。它们成了故事,成了神话,更经久不衰。
在关汉卿的这部戏里,妓女的形象被完美的颠覆。我看到了一个世人从未理解过的风尘女子。
赵盼儿为救姐妹,不计前嫌,替她筹谋,想尽一切办法舍身相助。出财又出力,还搭上自己的全部身家,也只是因为宋引章的一句求救。
这个女子的身上,没有一丝的小家子气,也没有丝毫的利益熏身。这让所有见惯风月的人都不由得大吃一惊。
风尘,风中的尘。也许在她的眼里,纸醉金迷没有那么重要。
她让人们看到,风尘女子的情和义。这是她们稀有的东西,在她们沦落风尘的那一刻起,她们所有的情感都被埋得很深很深了。
所以她们学会了在花花世界里沉沦,连同体内疯长的眼泪一起,被世俗遗弃,再被世俗的人玩弄和践踏。
也许是因为她们本身的同病相怜,即使人心不古,也愿意在同伴最难堪的时候献出一点自身的帮助和同情。这是她们同为风尘女子的悲哀和落寞。
所以我们有更多的理由去相信,世俗眼光的毒辣。
在这个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
赵盼儿无疑是聪慧的,她有足够的手腕游刃在这些人之中。
然而她更是清醒的,比起宋引章的不谙世事,她看得更耳明心亮。不得不承认,聪明的女人是会保护自己的。赵盼儿就是这样。
俯首,看那些达官贵人如何阿谀奉承,看那些花花公子怎样甜言蜜语,再看那些繁华如何落尽。
只为月醉,不为人沦。
故事的收尾以圆满结局。在这部戏里,没有太多的大风大浪。正如风月之地的一小段剪影,没有过多的套作。
然而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关汉卿才得以让这部戏曲流传下来。
人们在故事中体味到生之不易,百态人生。其实早已脱离了故事本身的讽意。他们在这些人身上看到了属于自己的影子。
或挣扎,或沉沦,拼命想去改变,最后,他们希望自己的人生也如故事里的结局一样,完美告终。
但在戏文里,我们只看到皆大欢喜,可是戏外,我们的生活还得继续。
也许故事里的人也一样,谁也不知道结尾之后的路会怎样发展,结局背后的生命会不会又再次重蹈。
一切,始料未及。
他们的悲欢,留给关汉卿来点破。
写世俗却并不世俗,道丑恶却并不丑恶。
在这个并不美满的世界里,我们认同了人生的百味陈杂。
说破风尘,不论生活有多么不易,也依然能看见烽火中的一颗真心。
你看,舞台上的人演了这么久,不也在全心全意的走进故事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