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刚结束的央视的主持人大赛,有一个辩论题,就是讨论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对于主持人来说,哪一个更重要。我想起之前奇葩大会的时候,高晓松也就这个问题发表过观点,基本跟我自己的观点挺契合的。
大家的看法当然是觉得两者都重要的,而且互相不能分割。我觉得读万卷书更像是一个基础,但是行万里路,则是能够更好地夯实和拓宽万卷书的深度和广度。
当然今天我不是要去跟大家讨论读万卷书跟行万里路谁更重要的问题,而是在思考:读书到底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哪些影响?那些影藏在文字里的青涩岁月,还会给我的人生带来哪些影响和改变?
关于读书,我想每个人都应该会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记忆的最深处,所有的青涩情感都应该跟读书有关,特别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书本能够通过文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带领你领略各种各样的人性情感,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内涵,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
我真正开始喜欢读书应该是在高中的时候,算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一个年纪。可能因为家境也不是很好,在高中以前,所有的童年记忆除了繁重的家务就是应付考试,等到了县城上高中以后,才真正领略世界之大以及它的神秘浩瀚。
而真正让我对世界有新看法的,不是课上老师教的多好,而是不断的阅读。自己就像浅滩上的鱼到了水里一样,自由欢快的畅游。
记得就算我们学校是县里乃至市里的重点高中,但学校的藏书其实也并不多,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是非常丰富了,不知道了学校是担心图书遗失还是学校本身不提倡学生花费太多的时间在阅读课外书上,图书馆是不全面开放的,每个班级只有三个名额每周能去图书馆借一次书。
而我就是其中一个,每次到了借书的日子,内心都是非常激动的,对于青少年来说,每看到一句心动的话,一段美好的感情故事,都能兴奋好一阵子,字里行间的深邃,带给我的是满满的感动和启发,文字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性,也从别人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接触《红楼梦》,看到大观园里形形色色的人,从主子到仆人,从男人到女人,从情人到恋人,一对对截然不同的生命,都透露出曹公对人性的怜悯。也是这些文字,让我将这些深邃而无法言说的情感,慢慢的揉进了我的血液里。
而后看到了电视剧或者电影的《红楼梦》,恍然间明白,文字里的世界,无论你再怎么尽力去演绎,总是没法把你心中的那个感觉演绎出来,或许就是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读红楼的视角不一样,所展现出来的情感肯定是有差别的。
所以,我还是更钟情于文字,在文字里,才能更清楚的看清作者所要展现的东西,也只有在文字里才能捕捉那些微小的细节,而恰恰是这些细节,才是这些史诗级巨著的灵魂和血脉。
电影或戏剧是没办法像小说那样不厌其烦的去描写生活的细节,只能抓住几个最重要的场景,但场景与场景之间,作者写的最好的最深刻的人情部分是没办法很好的体现。
这样影视作品就会少掉很多细节,少掉很多人性上的东西,就比方说电影或者电视是不可能花十分钟去拍黛玉把手帕蒙在脸上不理宝玉的细节。但往往是这些细节,才是真正能表现一个人物的心理状态或者人物个性。
文学中的重点很难定位,有时候清淡如水的描绘也是一个重点。比如,宝玉说有一天自己化成了飞灰,或者是比灰还要轻,像烟一样在风里散掉,这样的描绘在电影里是很难表达的,但在小说里却是很美的表达。
不同的艺术形态,会有不同的表达特性,文字的描述会有他特别的美。可当我读到这段时,我就在想,一个男孩子在十四岁的时候,怎么能把对死亡的感觉讲的那么深,那么透彻,把对生命无常的感觉,通过简单易懂的百话,展现给每一个读者,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所以,在我看来,读书是一件浪漫的事,不管在空间上、时间上跨度有多大,但人类对情感的描绘总是能够产生共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浪漫;牛郎与织女的亘古;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怆;张生与崔莺莺的自由;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深邃……
每次看到黛玉与宝玉闹别扭的情景,总是会感到心疼。心疼黛玉,也心疼宝玉,更心疼宝钗,这三角恋爱,没有谁对谁错,曹公把他们放在一起,就是要告诉世人:情痴情种总是需要经历这些纠葛,才能真正放下,才能明白贫穷富贵终虚化,爱恨情仇也无涯的道理。
我觉得黛玉的感情是有毁灭性的,也只有感情深到某种程度,才是带有毁灭性的。青少年之间的感情,有点像初恋,纯粹到不能有一点杂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才会有黛玉焚稿葬情的结局。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罗密欧与茱丽叶的故事,其实都是毁灭性的,这种毁灭性要么要或者不要,中间是没有妥协的,《红楼梦》里有很多这种对待感情很纯粹的例子,贾瑞也是这样。
也许当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知道,感情在现实当中不是这样绝对的,也不是出现一点瑕疵就会毁灭掉的,可是这种宁为玉碎的美大家都不会忘记,不论看多少次《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论你读多少次《罗密欧与朱丽叶》,你还是会感动,那些在十五六岁发生的情感,是最纯粹的,也是最凄美的。
每一本书,当然不只是只有爱情值得留恋。其实,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你会在其中看到不同时期的自己,有贪嗔,有任性,有世俗,也有灵魂的皈依。
所以,文字给我的,永远是最深邃的启迪,以及浪漫而又悠长的生活期待。
愿以文相伴,知冷暖,懂世事,辨是非,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