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影拾梦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很深的山水情结。有人喜山,有人爱水,那些山山水水被不同的笔调分别赋予了各种生动的人格色彩。然而,孔夫子却把这两者很诗意地结合到了一起。一语精辟地道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历来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对象。中国文人爱山,写山,画山,他们视山为知己,视山为修身明志的佳侣。究其原因,在于其沉稳博大的特质与中国文人志士所追求的“仁”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

       水,同样是历代文人们所倾慕的对象。老子曰,上善若水,正在于其“夫惟不争,故无尤”。不与万物相抗争,却又不拘泥于现实中的约束,有路前行无路改道,这正是智者的风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蕴含了儒家乃至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仁者静,智者动;仁者寿,智者乐。

       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山始终保持相对的静止不变,不因外物而动摇。它以开放兼容的心态向每一只鸟虫、每一棵花草敞开博大的胸怀。它视万物为一体,而没有远近卑贱之分。仁者的精神追求正与这山一样,泛爱万物,视天下之人无内外亲疏,凡有血气,莫不教养之。故朱熹有言,公乃仁的具体表现。

       与山的沉稳不同,水被世人津津乐道正在于它的灵动。面对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它能够随机应变,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正是这种积极乐观、主动适应环境的豁达人生态度,使它自由地存在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貌似它放弃了自由的主动权,实质正因其能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对外部环境暂时妥协,才最终换得了更长久的自由,于世间无处不在。

       山所体现的仁又与儒家所倡导的礼相区别。礼是仁的具体延伸,侧重表象而局限于某一特定场景,仁则更胜在本质内涵。山,承载万物生长却谦逊地隐于万物葱绿茂盛之下。它用自己的身躯为万物撑开一片天地,却自甘退居其后将最好的阳光雨露留予芸芸众生。山利万物生长而不与其相争,且从不居功自傲,这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最广泛最无功利色彩的仁爱,也恰恰是这种简单朴实,成就了“仁”这一精神境界的至高无上。

       水,乃世间至柔之物,却可以折断世间至坚之物。一般人遇事多少喜欢直来直去,强硬对待,殊不知,过于尖锐的器具,反而更容易折断。善于萦回婉绕以柔克刚,这正是智者与常人的不同。以柔克刚这一大智慧被水诠释得淋漓尽致。水能时刻调整自己的姿态以顺应各种地形地貌,所以即使再小的缝隙它也能轻松渗透。遇物阻挡不前,它能谦卑得绕开另寻它路,才得以不畏百般阻扰最终汇入江海。

       山不言语而万物自归附,水不抗争而一往无前。这正是山水的大智慧,也是这两者对仁人智者的最终吸引所在。

     《道德经》有云: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山者,更侧重于兼济天下,这与古今仁人志士经世济民的抱负志向一致;水者,则更倾向于独善其身,这又与历代退居朝野明哲保身的士大夫们的人生理想相契合。山与水,仁与智,并存于世间却很难合二为一,故孔夫子独具慧眼地道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写于零八年初冬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无眠 “睡不着,是吧?”她问。 “是有点儿。眼睛一闭上就不想再睁开了。可是思绪总像不住涌出的...
    梦彼斐斯阅读 2,586评论 0 0
  • 嚣喧如蚁的人群, 你,清欢、孤零、淡漠, 如被戳破成七零八落的气球。
    页一也阅读 897评论 0 2
  • 亲爱的弟弟: 首先祝贺升初中了!我想,你在收到这封信之后一定有些惊讶,是的,这是我第一次写信给你。有些话其实不适合...
    铭心小站阅读 3,816评论 12 8
  • 今日与大家分享一个绘本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它是由美国的利奥--巴斯卡利亚编写的,本来绘本是应该适合小孩子阅...
    暗香疏影手笔阅读 5,096评论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