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实现人生的第一次超越
2019年6月7日,也就是今天,犇犇的三姐参加高考。
2018年6月7日,犇犇的哥哥参加高考。
2013年6月7日,犇犇的二姐姐参加高考。
2012年6月7日,犇犇的大姐姐参加高考。
2001年6月7日,犇犇的爸爸妈妈参加高考,一个在山西高平,一个在四川自贡。三个月后,他们将在重庆西南大学的美丽校园内相遇。八年后,犇犇平静地降临在这个世界上。
2001年6月6日,这天晚上,我在高平一中的操场上,一边漫无目的地走着,一边听着收音机来传来的音乐,操场北面家属楼二号楼二层,窗户里亮着白炽灯的光,父亲、二哥、姐夫他们在喝着酒,聊着我即将参加的高考。或许二哥还会回忆一下自己的高考(毕竟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值得骄傲),父亲也许会担心他早已成熟但尚未收割的麦子,姐夫很可能在讲他高中偷看金庸小说的趣事。二姐,我敢保证,她一定在讲我这一年为了备考而精神衰弱而夜夜失眠的故事。而作为故事主角的我,则在操场上绕圈,听音乐,缓解着他的焦虑,享受着他的孤单。
操场东南面是学生宿舍,约三分之一的窗户里透出晕黄的灯光,没精打采的。五楼西边那个窗户的灯光,陪我度过无数个失眠的夜晚,它灭得比我晚,亮得比我早,我们在各自的斗室里,为了一个并不可靠的未来,挑灯夜战。
这时候,收音机里响起了不知什么名字的音乐,轻柔着紧张的神经,心境澄明,通体舒展,紧张的情绪瞬间云销烟散。
6月7日上午,父亲对我说:“我在这里对你也没什么帮助,家里的麦子得马上收割,你好好考试,我回去了。”送走父亲,我骑着自行车赶往高平二中参加考试。进入教学楼,见到自己高一、二时的班主任,他是场外监考,看到这熟悉的身影,心底更踏实了。尽管他的一句“你转到文科也考不上”让自己耿耿于怀了好多年。
第一门考语文,正常发挥;下午考数学,得心应手,酣畅淋漓。第一天考试结束,感觉满意,对第二天的考试充满信心。考完后回到一中,碰到班主任,班主任给了一份据说具有预测性的文综试卷,说可以做一做。我接过试卷,回家吃完饭,便开始做试卷。两个小时之后,试卷做完,对答案,订正,把模糊的知识再记忆一遍。所有流程进行完毕,已经十一点半,有些兴奋得睡不着。睡着的时候不知道已经几点了。
这种情况很少见,平时在考前,我是绝对不复习的,坚决不做任何与考试有关的事情。就是纯粹地散步,听音乐,让学过的知识进行自然而有机的连接。考前复习,也许可以复习到某个要考的知识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考试时,遇到相关题型,可以缩短思考时间,提高速度,但也有弊端,这样做会把大脑的思考范围给限定住,就像孙悟空为唐僧画的那个圈儿,人为地圈定了一个知识氛围,这个圈儿一旦形成,在考试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很难打破,致使很多该会的题做不出来。我的文综考得没有预想的那么理想,与班主任给这份题相关。
即便如此,我还是感激班主任,因为他的关爱与信任。
上了高三,我决定转文,成绩很差,二姐安慰道:没关系,考不上大不了我们去开家店铺。这一句话着实把我吓到了,像我这样的自闭症患者怎能去开一家店铺?哪来的那么多话和顾客说?从那天开始,我才决定,必须破釜沉舟,考上大学。二哥看了我的英语和数学成绩,也很担忧,于是给我买了一本数学题典和英语语法之类的书,以及一个复读机和磁带《梁祝》。这些花了二哥将近一百元,而二哥那时候一个月大概才四五百元。
于是开始大量刷数学题,刷题刷到头痛恶心,刷到精神衰弱,夜夜失眠。开始时,在床上辗转反侧,后来会偷偷看会儿电视,再后来,干脆就不睡觉,彻夜刷题,直到精疲力竭,倒头便睡,这时候往往已经三四点了。斜对面的学生宿舍楼已经有两三个房间亮起了灯。因为晚上熬夜,早晨就起不来,不能跑操,甚至早读也会迟到。迟到几次之后,班主任找我谈话,我把真实情况和班主任说了一遍,班主任没有责备,也没有怀疑,而是建议说,以后我可以直接上上午第一节课,只要保证上课质量就行。从此,我就开始了特立独行的高三岁月。
班主任还说,班里某女生学数学有天分,建议我和她坐同桌。心底虽不服气,但还是想去观察一下。这一观察真让我开了眼界,这位女生做数学选择和填空题,竟然不用在草稿纸上演算就可以全对!后来就开始琢磨她的解题方法,我采取的步骤是这样的,先是自己花几天时间做出一道艰深的数学题,然后向同桌请教,揣摩她的解题思路,并与自己的进行对照,发现思维路径究竟绕在哪里。经过反复操练,有一天突然灵光一现,我的数学天眼就开了。从而做数学题如有神助,数学成绩也直线上升,最后高考以136分位居班级第二,而第一就是我的同桌,148分。
二哥后来一直纳闷,就是几个月时间,怎么可能从几十分提升到136分,运气真好。我也承认我的运气好,因为我有一个好的二哥,他给我买了一本上千页的数学题典,我刷了近三分之二;因为恰好班上转来一个数学学霸,有数学天分,而班主任建议我和她坐同桌,我没有拒绝,而是厚着脸皮去琢磨她的数学高分奥秘,结果开了自己的数学天眼。
我的运气好还表现在,上高中的时候,高平市的古城路上开了一家书店,名为“读者俱乐部”,学生可以花三十元钱办一张卡,凭借这张读书卡可以免费读三年,那是可以疯狂读书的年龄,一上午四节课可以读两本厚厚的小说,课间操则是潜出校园换书的时间。中午就在书店读书,完后借上一本下午看,几乎平均每天两本。最有趣的是转文后,拿一套矛盾文学奖中涉及历史的小说当历史读,《白鹿原》、《将军吟》、《芙蓉镇》等都是那时候读的。
我的运气好更表现在,高中老师都很宽容。我高三转文后,高二的文科三门都没学,于是利用上课时间把历史、政治、地理课本当课外书读,通常情况是上历史看地理,上地理看政治,上政治时又看历史,如此交替进行。老师知道每个人的学习节奏不一样,只是提醒,只要你说明理由,一般也不会强制。这很像小学时期经历的混班制,不同学科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就这样,我花了一周多的时间将高二、高三的内容全部扫荡完毕。接下来,就是自己总结特点和规律了。很快,我的文综就在文课班脱颖而出,让学了三年的文科生刮目。
6月8日,考完最后一门——英语,尘埃落定。
6月9日,和二哥估分,填报志愿,最后选定“西南师范大学”。
6月25日,高考成绩揭晓,总分525分,锁定西南师范大学。
我的高考结束。
我是高考的受益者,从入学时的二流中学的全年级倒数,到高考时的一流中学的全年级前四十,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超越。没有这次高考的胜利,我可能永远也走不出自卑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