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下用户的需求以及用户的真实需求(期望完成的任务)
用户需求是商业的起点,我们并不是在给自己开发产品,而是在为顾客开发产品,不能用自己的想法绑架顾客。这个其实跟父母教育孩子是一样的道理,父母不了解孩子想要啥,而总觉得我给你讲的就是对的,是为你好,但很多这样的“为你好”是无效的。书中说一个儿童牙刷设计,常规思维认为儿童牙刷就是小一号的成人牙刷,但是经过直接观察发现,成人是用手指握牙刷,小孩是用手掌握牙刷,所以最后设计出的牙刷是手柄更大更厚一些。
我通过一个案例说明了解用户有多重要。但我们今天要分享的重点是用户真实的需求,什么意思?就是用户有时候也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或者用户的需求其实不是他最真实的需求。比如亨利福特曾说过,如果他问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那用户会告诉他需要一匹更快的马,而乔布斯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问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手机,用户会告诉他需要更多按钮的操作手机。这是用户真实的需求吗?很多创业者不清楚用户想要啥,一个是因为他们真的不太了解用户,另一个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太了解用户,特别是从业很多年以上的老兵。
所以我们其实要探寻的是用户通过产品希望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克里斯坦森教授称之为Jobs To Be Done(JTBD),也称焦糖布丁。我们只有了解用户的真实任务,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比如12315订票系统,我要完成的任务是从A点到B点,而不是仅仅是定这张票,所以如果想到这个层面,有更智能的A点到B点的线路推荐服务会是更优的产品。再比如在墙上打洞,转头是一种选择,而外包转洞业务也是一种选择。
今天主要分享产品帮助用户完成的功能任务、情感任务;先说功能任务,举两个例子,之前脑白金的广告,脑白金完成的是用户送礼的任务,反而好像很少有人谁关注脑白金有什么成分;一本教摄影的书,但用户可能对摄影光圈、快门的操作毫不关心,他们想要的是如何拍出好看的照片(怎么拍显白,怎么调显腿长,怎么调痘痘减少),所以了解任务有助于产品精准的营销定位。
还有奶昔如何创新,有人观察研究这些人开车上班吃早餐,他们希望不要掉渣,有托盘方便拿放,能有饱腹感,所以做出了受欢迎的奶昔,解决用户如何上班途中吃到一顿方便的早餐。
除草机,用户要的是平整的草坪,至于是买除草机,还是共享除草机,还是上门除草服务,都是为了解决用户的这个任务,而不是生产一台功能更强的除草机。京东电商,用户要一条鱼,至于你是有前置仓配置还是去超市临时买了配送,对用户来说不重要。
关于健身房,用户(特别是女性用户)需要的是有人提醒来锻炼,有付出感才会觉得有收获,至于场馆有什么科技,有什么教练,有多专业其实并没有那么关心,所以才诞生了每月399元的私人健康提醒服务,该锻炼了,该吃饭了,吃的啥,给予反馈等等,所以了解用户任务有助于打开创新空间。
有一个案例非常精彩,美国迪尔公司是美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商,但是他们不仅仅只提供拖拉机服务,他们还通过拖拉机采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粮食的收割数据,对比去年,分析每块田适合种什么?结合天气预报,结合期货价格,集合种子价格和性能,告诉你什么季节什么土地种什么,让自己的业务升级了几个档次。是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农民购买拖拉机的目的是为了收获粮食,而不是拖拉机本身。这个就是深度了解用户任务,而让自己的业务指数型增长的案例。百度地图也是同样的案例。熊猫不走也是类似的道理。之前牛牛公司的摄影也是这样的原理啊,用户拍登记照,只是为了拍照片吗?而是更好的展现自我形象,以获取更多的商业价值,所以才有如何打造朋友圈的进一步升级服务。
那产品除了帮助用户完成功能任务以外,还能帮助用户完成情感任务。
你看苹果的广告,一般都是很酷很炫,很少有大量参数堆积,展示的是用户要更美好的自己。之前突然爆火的鸿星尔克,是因为款式突然好看了吗?是因为购买者希望表达我是一个爱国的人,而往往这种更容易发朋友圈。爱马仕的包包,茅台酒都是身份的象征,是一种社交情绪表达。这些产品都很好的完成了用户渴望更好的自己的表达任务。
正是这种情感的满足,更有利于发圈,更有利于传播裂变。之前三顿半咖啡,搞了一个活动,收集满了多少三顿半的小罐,就能参加一个返航计划,把这些小罐回收到一个很高逼格的地方(比如艺术馆、音乐厅等等),这种时候发朋友圈是为了表现产品有多好吗?而是利用这个产品说个人有多好,帮助用户去表达他的表达任务,而不是借用户来完成商家的表达任务,一个反例是一个用户觉得某健身机构的减肥效果非常好,都到送礼送锦旗的地步了,可就是不愿意发朋友圈,那是因为你的产品能不能显得用户足够好,他才会发。
我举两个我自己的案例,当时我在准备换车的时候,除了一些功能需求以外,是一句广告词让我一下子就决定了。“锐意前行,界由我定”,这句话一下子就从情感上取得了共鸣,我就是要成为这样的人。还有一个用户,来中心续课,明知道我们价格比对手贵,也没觉得我们有多好,但就是对我们的伙伴非常认可满意,这个在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其实用户是有一种归属的需求,这个在马斯洛需求理论里边属于第三个维度社交的需求,而产品完成的情感任务大多属于这个阶段。
所以,总结一下,当我们只看着产品的时候,会发现市场几无空隙,但当我们看清楚用户想干嘛的时候,你发现产品只在其中扮演了很小的角色。家长来爱悠然,表示希望孩子长高,长高是要完成的最终任务吗?未必,也许是希望孩子未来有更多竞争机会,未来不因为这个事情影响自信,减少家长的焦虑的等等,那如果搞清楚了这个任务,我们除了帮助孩子长高以外,是不是可以提供如何增加孩子自信的互动,比如多交一两个技能,我们是不是可以和家长聊育儿,减少家长焦虑,并帮助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自信的养育能力等等,这只是我想到的一个方面。那家长有到底希望运动带给孩子什么呢?掌握开合跳吗?掌握单脚跳吗?掌握前滚翻吗?应该不仅于此,那到底解决他们的什么任务呢?这些就由小伙伴去思考践行吧。